医保谈判焦点——“谈判底价”的产生之路

时间:2021-11-14 11:13: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丨Liu

这两天一个涉及十四亿人的谈判吸引着众多制药人的目光,这就是医保谈判。医保谈判是一款药能不能进医保,以什么价格进医保目录的关键,同时也意味着患者能不能花更少的钱用上更好的药。

近两年通过医保谈判,许多个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的“贵族药”最终开出了“平民”的价格,而且很多进口药品都给出了全球的最低价格,那么紧张的医保谈判是怎么进行的呢?幕后都有那些故事呢?笔者在这里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谈判的核心就是协商购买这个药品的合适价格。让它进入医保目录,能够兼顾患者的负担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制药企业的意向——企业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最大程度的占领市场,达到整体效益的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谈判合理的价格是如何确定呢?

对企业而言,创新药有巨大的研发成本,企业对于药品的价格有着自己的打算。另一方面,基于医保基金的可承受能力和药品的性价比,医保局也要进行专业的评判。为此国家医保局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三十九位药物经济学专家和十一位基金测算专家进行专项的测算,药品测算的这个结果就是谈判的底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药品能否进入医保目录,也决定了进入医保目录后医保基金和老百姓的负担,可以说价格测算是谈判的核心环节。

医保方的药品底价不能由行政部门来决定。为了保证价格制定的合理性,必需有一些数据或者说是相关证据来支持价格的制定的,在价格测算过程中会运用到一些专业的方法。这一过程中需要兼顾多方面的考量——临床需求,药物价值,医保基金承受力量以及企业利益等。在药物经济学家进行测算的同时,另一组来自各地医保部门的基金测算专家也在同步进行测算,他们计算的是药品谈判成功进入医保之后对医保基金的影响分析。

我们医保基金是一大锅汤,到底有多大的量能用于购买或者跟企业谈判新增药品目录,医保专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这一大锅汤的范围内来进行测算,用有限的钱来购买到最好的药品,通过这两组专家的共同测算,各个药品谈判底价才最终确定,这个底价决定着谈判是否能够成功也是医保部门谈判的底价。

谈判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谈判之前药企会做充分的预估,但是底价他们肯定没有办法知道的,所以从企业自身来讲,需要对各种不同情形都做准备。

底价是医保局的底线,也是企业的能够进入医保的合格线。一些企业试图走捷径,在医保局门口附近观察专家的组成,甚至还想私下做些小动作单独接触等等,所以说专家的廉洁自律是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整个测算的制度和流程也为保障谈判工作的公来公正上了一道“安全锁”。

药物经济学家的测算是经过每位专家是独立测算的,专家组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保密协议也是签订的。从制度角度上来看,测算组并不知道,你测算的这个药品最终会给哪个谈判组员去评定,第一关就很好的保护了。第二关在谈判的的时候,不仅是你医保谈判专家在,政府的官员同时也在,大家在一起讨论。分成几个组,组与组之间都不知道另外的组讨论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药品和专家一一对应,各自负责各自的品种,责任自然更加准确,再加上统一标准,结果就更加公平。另一方面,药物经济学家组和基金测算专家组平行测算互不干扰两组的测算结果都影响着最后的结果就是底价,这种计算方法为结果的公正又加了一道“密码锁”。

底价源于两个专家组最后给我们两组数据,一个药物经济学家的价格,一个是医保基金测算组的价格,这两组是平行测算的,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底价,到最后两组平行的结果在一个完全保密的状态下根据事先确定的固定规则,形成最终的医保方的底价,并且严格保密,到了谈判现场才会交给谈判组所以能够尽量保证整个过程中底价不被泄漏出去。

在最终的底价确定之前,为了打消企业的顾虑,各测算组的组长会与各个药企的代表分别就药品价格的测算方式逐一进行沟通,在双方反馈意见之后,医保局再综合各方内容,最终获得每个药品的谈判价格。

正是在确定拟谈判药品、测算谈判价格、与企业沟通等流程中严格保密,这个底价才成为了谈判组手中的“底牌”,这样谈判组才能在和企业的谈判中通过一次次的“灵魂砍价”将价格降下来,经过一轮轮的艰辛谈判,甚至企业代表被砍的流下眼泪。

在第一轮报价入围之后,专家和企业还要进一步谈判,使得企业报价一步接近底价,甚至低于底价,在最后一轮报价成功之后,这家企业才算最终谈判成功。

根据医保局公布的数字,按照50%的实际报销比例来计算,患者个人自付将降至原来的20%以下,这样的变化,实惠的是近14亿的中国人民。对于药企来说,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是抢占了市场先机,而对于医保基金来说,是节约了资金买到了好药,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家都乐见其成的结果。

来源:新浪医药。

上一篇: 盘点:100年来人类抗击糖尿病征程中的2...

下一篇: 跨国药企人工智能实力大比拼 中国区正在成...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