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 | ADC的“双刃剑”:旁观者效应

时间:2022-03-23 15:14: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医药魔方Med

作者:阿拉蕾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门。大家在看相关资料的时候,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名词——“旁观者效应”!如果把ADC知识看作一场考试,“旁观者效应”一定是必考项目,划重点了!

ADC面临的挑战:肿瘤异质性

ADC进入实体瘤的治疗始于2013年,美国FDA批准HER2-ADC恩美曲妥珠单抗(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antibody)、连接子(linker)和载荷(payload)技术不断改进,ADC兴起。

ADC治疗实体瘤有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靶抗原在肿瘤组织或转移灶上的异质性表达,即可能同时存在靶抗原高表达、低表达或不表达的细胞,从而影响ADC疗效。而“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killing effect)成为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旁观者效应

ADC发挥作用的主要步骤包括:1)ADC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结合;2)通过内化作用进入肿瘤细胞;3)溶酶体降解;4)释放出细胞毒性载荷。“旁观者”,顾名思义,就是指靶抗原阳性细胞周围的细胞,无论这些细胞是否表达靶抗原或表达水平如何。

以下是不具有(上半部分)和具有(下半部分)旁观者效应ADC的作用示意图。接下来,从ADC的三个基本结构来具体说明。

注:图的左侧部分显示了肿瘤内异质性,也就是以亚克隆进化的形式发展,这是实体瘤的典型特征之一。图中的绿色细胞代表靶抗原高表达的肿瘤细胞;蓝色细胞代表靶抗原低表达的肿瘤细胞;黄色细胞代表不表达靶抗原的细胞。

一、具有靶向作用的抗体

抗体-连接子的化学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要在ADC内化前释放细胞毒性载荷,从而对靶抗原阳性细胞周围的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则需要在ADC特异性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之间取得平衡。

二、连接子

主要分为可切割型和不可切割型。可切割型连接子又可分为:化学不稳定型(例如:对PH敏感的腙键,二硫键等)和酶不稳定型(例如:可被组织蛋白酶B切割的肽类,β-葡萄糖醛酸酶敏感型,β-半乳糖苷酶敏感型等)。

不可切割型连接子以共价连接子为代表(例如:硫醚键等),它们通常需要在细胞内进行切割(例如:通过溶酶体酶),从而释放载荷。因此,具有不可切割型连接子的ADC在血浆中更稳定,内化对载荷的释放至关重要。

三、载荷

载荷的化学结构——尤其是它的电荷——被认为是旁观者效应的关键。事实上,载荷必须能够穿透细胞膜磷脂双层离开靶细胞,才能杀伤周围的肿瘤细胞。因此,载荷应该是非极性或疏水性的。相反的,如果ADC的载荷是极性的(例如:T-DM1的载荷),细胞毒性药物会被困在靶细胞中。

疗效方面:目前认为,能发挥旁观者效应的ADC适用于靶抗原异质性表达的肿瘤(例如:HER2)。与此相对的是,不具有旁观者效应的ADC更适合同质性表达靶抗原的肿瘤类型(例如:血液系统肿瘤)。安全性方面: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非肿瘤组织的毒性,这也是临床上所关注的。早期ADC的临床试验,就曾因明显的安全性问题而中止。

综上所述,“旁观者效应”是指部分ADC对目标靶抗原肿瘤细胞周围的其他肿瘤细胞也具有抗肿瘤活性,无论这些细胞的靶抗原表达情况。可能通过两种方式:1、ADC内化前就释放载荷;2、细胞内载荷能穿过细胞膜发生扩散。这种药理学特征与ADC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尤其是连接子和载荷的生化特征。目前,也有临床前研究设计出数学模型来评估旁观者效应的程度。

T-DM1 vs DS-8201

旁观者效应在HER2-ADC中的研究较多,其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两种基于曲妥珠单抗ADC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首先来看T-DM1,T-DM1使用的是非切割型连接子,其载荷DM1是极性的,不能穿透细胞膜。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是,在HER2+胃癌和结直肠癌中,T-DM1未能复制在乳腺癌中的生存获益。有关T-DM1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疗效差异的原因,已经提出多种假设,例如:HER2在不同肿瘤组织学类型中发挥的驱动作用不同、T-DM1在胃癌中的细胞内代谢、异质性的和动态的HER2表达谱等。

再来看T-DXd(DS-8201),使用的是可切割型连接子,载荷DXd可穿透细胞膜。T-DXd已获批用于HER2+乳腺癌和胃癌的治疗,在结直肠癌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此外,在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T-DM1的疗效不佳,而T-DXd显示出获益。

HER2表达具有异质性,尤其是在胃癌中。T-DM1和T-DXd的疗效差异是否归因于旁观者效应,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明确。但是,这可能是支持存在旁观者效应的临床证据之一。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载荷在靶标肿瘤细胞附近扩散或进入血液循环,相应的可能会增加毒性。目前已上市ADC使用的高效化学药物载荷,它们在亚纳摩尔级浓度下即可显示出细胞毒性,均不适合作为游离药物在全身提送。现有临床数据显示,与T-DM1相比,大多数新型ADC的不良反应更高。

HER2-ADC相关性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率. 图片来自:JAMA Oncol. 2021; 7(12): 1873-1881.

写在最后:ADC代表了一类具有高抗肿瘤活性的药物,“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也有临床前或临床数据显示,不具有旁观者效应的、更稳定的ADC,也可以在靶抗原低表达肿瘤中显示出疗效。因此,如何平衡旁观者效应的获益和脱靶毒性,它是否是实现一个理想ADC的必要特征,或者它只是一个ADC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答。

参考文献

1、Curr Oncol Rep. 2022 Mar 19. doi: 10.1007/s11912-022-01266-4.

2、JAMA Oncol. 2021; 7(12): 1873-1881.

来源:新浪医药。

上一篇: 历时5年CAR-T有望挺进一线疗法!《自...

下一篇: FDA拒绝武田甲状旁腺激素Natpara...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