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及垂体丨解剖及相关疾病图例

时间:1970-01-01 08:00: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垂体MRI 丨临床应用要点

垂体丨正常表现 & 垂体瘤丨影像诊断

【专题】垂体柄解剖及病变

垂体增生丨临床特点及MRI表现

(上) 正常垂体侧位图显示腺垂体由结节部、中间部和远侧部组成。神经垂体由下丘脑正中隆起、漏斗和神经部组成。骨膜硬膜层覆盖于鞍底。

(下) 冠状位图显示海绵窦内容物。脑神经在外侧壁内穿过海绵窦,从上至下为动眼神经(CN3)、滑车神经(CN4)及三叉神经(CN5)第一支(眼支或V1)和第二支(上颌支或V2)。唯一真正位于海绵窦静脉血窦内的脑神经是展神经(CN6)。

(左) 矢状位薄层3T T1WI显示正常腺垂体,相对于灰质呈等信号;垂体后部为高信号(空箭)。该垂体后叶“亮斑”在脂肪抑制像上不被抑制。注意漏斗部(弯箭)从上到下逐渐变细。

(右) 同一病例,矢状位T1WI C+FS显示垂体(箭)显著但稍不均匀强化。垂体柄和下丘脑灰结节同时强化(弯箭)。

(左) 矢状位T2WI显示腺垂体(直箭),相对于大脑呈等信号。神经垂体(空箭)信号稍高于腺垂体。注意第三脑室漏斗隐窝(弯箭)。

(右) 冠状位T2WI显示漏斗柄(弯箭)向下通过薄层硬膜上的小孔——鞍膈,在此处显示为一条黑色细线(白箭),它构成垂体窝顶。

(左) 蝶鞍轴位T1WI C+FS显示垂体显著强化(空箭),但强度低于海绵窦内的静脉血(箭)。

(右) 同一病例,冠状位T1WI C+FS显示垂体和漏斗柄强化。垂体侧缘为显著强化的海绵窦静脉血。内侧硬膜壁不明显。注意右侧颈内动脉似乎靠近并使垂体轻度凹陷。

(左) 垂体大腺瘤(直箭)大体病理显示鞍上肿块起源于增大的垂体(弯箭)。

(右) 46岁男性,视觉改变,冠状位T1WI显示巨大的“雪人样”鞍上肿块(直箭)和增大的垂体(弯箭),使蝶鞍扩张, 颈内动脉向外侧移位。肿块和腺体分界不清;垂体本身即肿块,为经典的垂体大腺瘤。

(左) 一例脑膜瘤尸检病例大体病理显示典型的鞍上肿块表现。注意脑膜瘤(直箭)与垂体(弯箭)以鞍膈(空箭)清楚地分开。

(右)  一例“视觉问题”患者的冠状位T1WI说明辨别鞍上肿块(直箭)是否与垂体(空箭)分离生长的重要性。此处肿块与垂体被鞍膈分开(弯箭)。

(左) 同一患者,矢状位T1WI显示肿块(箭)和垂体(空箭)信号强度几乎一致。

(右) 同一病例,矢状位T1WI C+显示肿块(弯箭)和垂体(白空箭)都显著均匀强化。鞍膈显示为一层薄的线状低信号(黑空箭),把脑膜瘤和垂体清楚地分开。注意沿蝶骨平台和斜坡(白直箭)的硬膜“尾”强化更明显。

(左) 一例28岁的产后哺乳期妇女,冠状位T1WI C+显示垂体弥漫性增大。腺体高度为12mm。

(右)冠状位T1WI C+显示1年后该患者生理性增大缓解。此病例说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临床表现在鞍内或鞍上病变中的重要性。左图的腺体增大如果发生在男性或老年女性则提示异常,但对该患者则为正常。

(左) 老年人,轴位NECT显示一低密度鞍上肿块, 伴小球状及边缘钙化。由于大腺瘤钙化不常见,成年人鞍上肿块钙化最常见于脑膜瘤,而此例患者为囊状动脉瘤。

(右) 一名儿童患者,轴位NECT显示低密度鞍上肿块,伴小球状及边缘钙化。儿童钙化的囊性鞍上肿块多为颅咽管瘤,其次为感染性囊肿(脑囊虫病)。

(左) 一例尿崩症患儿,冠状位T1WI C+显示漏斗柄增粗。随后诊断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右) 一例成年尿崩症患者,冠状位T1WI C+显示漏斗柄呈略圆形增粗。后诊断为神经系统结节病。其影像表现与左图组织细胞增生症基本相同。由于症状也相同,区别两者的唯一特征是患者年龄。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上一篇: 椎体内的“橄榄球衣征”

下一篇: 从椎体形态“巧记”这20种椎体疾病,建议...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