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S 2023:室性心律失常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3-07-30 19:21: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第23届心律学大会(CHRS2023)于2023年7月21日至23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承办。会议主题为“齐心协律、创新竞进”,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和医疗技术创新,推进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大会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分会场报告以及病例讨论等同时还将继续举办心律失常青年术者大赛、经典手术联播、前沿学术讲座和创新技术交流等活动。

本次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以《室性心律失常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为题,为大家做了精彩演讲,小编整理重点,供大家参考学习。

2022-2023年全球各协会都颁布了新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指南,这些指南都强调了诊断评估、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导管消融,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本次讲座,马长生教授围绕近这几方面大的变化,对近三年来最新的代表性的研究进行讲解,以期对各位同道做一个参考。

2023年JACC Cardiovasc期刊发表了美国布英根妇女医院一项“心脏磁共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研究,时间为2003-2018。研究连续入选64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FU: 4.4年。

研究发现,CMR异常与MACE事件升高相关:非持续室速HR=5.23;室速/心脏猝死HR=1.88(P<0.001)。

2023年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期刊发表了“心脏磁共振预测心衰的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研究。该研究回顾性纳入698例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中位FU=31个月。研究发现,钊延迟强化(LGE)能有效预测非缺血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2022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心肌纤维化预测CIED术后SCD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英国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时间2002-2018年,主要终点为心脏性猝死(SCD),次要终点为SCD/室性心律失常。研究纳入700例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术后患者,平均68岁,FU 7年。研究结果发现,心脏磁共振乱延迟强化(LGE-CMR)有心肌纤维化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均显著增加。

2023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Al+实时远程心电监测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IMPACT事后分析研究。研究纳入2,413位患者59,807例器械(ICD/CRT)传输数据),终点事件为适当的器械治疗(放电及抗心动过速起搏)。随访发现,日常远程监测有助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AI赋能进一步加强预测效果。

2023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期刊发表了关于“HFmrEF与HFpEF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预后不良”的研究。研究纳入PARAGON-HF等数据库中共计13609例患者,FU=1170天。研究发现,室速/室额与HFmrEF/HFpEF患者中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2021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运动诱发严重室早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纳入了5486例无症状患者,平均45y,FU 20.2y,840例(27%)死亡。研究发现,2.4%平板试验恢复期出现严重室早( >10个/min、多源性室早、有R-on-T现象或连续出现≥2个室早),与心血管死亡显著相关。

2023年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识别运动员左室瘀痕”的研究。该研究纳入75例接受CMR检查的运动员,重复进行运动试验(2次)。研究发现,CMR提示左室瘀痕(心外膜/中膜延迟轧强化>5%)者心律失常诱发率更高。

2022年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期刊发表了关于“沙库巴曲沙坦降低HFrEF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PARADIGM-HF RCT研究。研究纳入研究中8399例HFrEF患者,其中研究者报告333例室性心律失常(4.0%)。研究事后分析发现,相较于依那普利,沙库巴曲沙坦与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减少有关。

2023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非处方药与阿片类药物的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纳入FDA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加拿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研究发现,帽柱木碱所致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比例最高(91%)。

2021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发表了关于“喝咖啡与心律失常患病风险”的研究。研究纳入近40万受试者,FU4年。研究发现,咖啡摄入增多与较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关。

2023年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发表了关于“喝咖啡不增加健康人的即刻早搏风险”的美国单中心前瞻性随机病例交叉研究。该研究纳入100位健康受试者,佩戴心电贴连续监测早搏(14天),发现喝咖啡并未增加健康人群即刻房早/室早风险。

2022年Circulation期刊发表了加拿大关于“ICD二级预防”的DREAM-ICD-I研究,发现器械植入后3个月内治疗频率最高。研究时间2016-2020,多中心回顾性收集721例二级预防ICD植入者,中位FU=760天。研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前3月最高(34.4%)并减少至10.6%(半年),抗心动过速起搏前3月发生率最高(0.48/100人年)并减少至0.28/100人年(半年)。

2022年Circulation期刊发表了关于“ICD植入后反复发作室速”的PARTITA研究,发现早期消融优于药物治疗。该研究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与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终点。47例ICD植入者纳入该研究,随机分至早期消融(首次放电后)与药物组FU=24.2月。研究发现,ICD首次放电后进行消融可降低死亡/心衰住院风险,并减少ICD放电频率。

2022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缺血性心肌病植入ICD”的SURVIVE-VT研究,发现消融优于药物治疗。研究纳入144例植入ICD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至导管消融或AAD治疗组,FU=24个月。研究发现,消融组复合终点发生率低于AAD组,主要原因在于减少治疗相关严重并发(9.9%vs.28.8%)。

2022年Heart Rhythm期刊发表了关于“无导线左心室心内膜起搏CRT改善心衰”的SOLVE-CRT研究。该研究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1期,31例传统CRT失败或无反应者,FU 6m。研究发现,WiSE-CRT植入成功率高,可改善心衰症状并逆转左心室重构。

2023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发表了关于“早期体外心肺复苏未进一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荷兰多中心RCT研究。该研究时间为2017-2021,纳入难治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34例随机分组,研究早期体外CPR疗效,FU=6个月。体外CPR组存活且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20%,传统CPR组为16%(OR 1.4P=0.5)。

2023年Jacc-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导管消融治疗室速电风暴:间隔室速与不良预后”的德国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时间为2018-2021,纳入了107例患者接受室速电风暴消融,平均年龄65岁,FU=22个月。研究显示,间隔室速患者(n=59)消融成功率63%;非间隔室速(n=48)87%。该研究发现,间隔室速增加4.1倍心血管死亡风险。

2022年Circulation期刊发表了关于“导管消融可为器质性室速一线治疗”的PAUSE-SCD研究。该研究主要终点为死亡/室速复发/CVD住院,纳入121例有植入ICD指征的器质性心脏病伴单型性室速,FU 31m。研究发现,导管消融减少主要终点和室速复发风险,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2022年Circulation AE期刊发表了关于“新型消融针治疗难治性室性早搏”的美国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该研究纳入35例传统消融可能困难的PVC,平均55岁,FU 156d。研究显示,73.3%达到主要终点(6个月PVC<5000/24h),5例围术期或器械并发症。

2023年Jacc-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新型消融针治疗难治性室性早搏”的全球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纳入111难治性室早患者接受消融针治疗,FU=6个月。该研究中78%患者达到主要终点(室速频率减少70%或室早负荷减少至<5000/24小时)。

2023年Jacc-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肺动脉去神经术抑制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该研究经左侧星状神经节(LSG)刺激制备室性心律失常犬类模型(n=11),发现肺动脉去神经术可有效抑制LSG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右室流出道起源)。

两年前国内做了首例ECMO辅助下心外膜室速消融,该患者为36岁男性,DCM并无休止VT,ICD电风暴,VT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在ECMO辅助下行心外膜基质改良消融,术后随访10个月,无VT发作。

上一篇: 《柳叶刀》:“检测不到=不会传播”再添新...

下一篇: CHRS 202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