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J Otolaryngol:粘膜下入路影响难治阻塞性鼻炎的长期结局

时间:2023-04-18 16:26: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难治性下鼻甲肥大治疗中,手术是治疗其症状的主要选择。尽管粘膜下入路已显示出疗效,但长期结果在文献中存在争议,并显示出不同的稳定性。

近期,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在《Am J Otolaryngol》上发表文章,他们比较了三种粘膜下鼻甲成形术的长期结果,了解其疗效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稳定性。

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使用EQUATOR网络指南来描述研究的设计、进行和报告。研究人员从他们所在的耳鼻喉科单位,前瞻性地招募了因下鼻甲肥大而导致持续性双侧鼻塞的患者。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每种治疗方法中,然后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进行症状评估,在基线和治疗后12、24和36个月进行内窥镜评估。

在最初评估的189名双侧持续性鼻塞患者中,有105人符合研究要求;35人分到MAT组,35人分到CAT组,35人分到RAT组。所有方法在12个月后都能明显减少鼻部不适感。在1年的随访中,MAT组的所有VAS评分结果更好,且在3年的随访中,VAS结果更稳定(所有病例的P<0.001),疾病复发率更低(5/35;14.28%)。在3年随访的组间分析中,除了RAA评分(H=2.88; p=0.236)外,其他评估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鼻出血(r=-0.400; p<0.001)是3年复发的预测因素,而打喷嚏(r=-0.25; p=0.011)和需要的手术时间(r=-0.23; p=0.016)则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

不同治疗类型的3年疾病复发情况

综上所述,长期症状稳定性因使用的鼻甲成形术方法而异。MAT在控制鼻部症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结果,在缩小鼻甲大小和鼻部症状方面也呈现出更好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射频技术的疾病复发率更高。

原始出处:

Antonino Maniaci, Salvatore Cocuzza, Paolo Marco Riela et al. The submucosal approach influences long-term outcomes of refractory obstructive rhinitis: A prospective study and a STROBE analysis. Am J Otolaryngol. Mar 2023

上一篇: 新版基本标准发布:中医诊所应具备门诊电子...

下一篇: J Allergy Clin Immun...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