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感染

时间:2024-05-28 22:00: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导  读

耳念珠菌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认识的一种酵母菌,因其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被人们称为“超级真菌”。2009年首次从日本1例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出,故而得名“耳念珠菌”,同年在其他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3株耳念珠菌。201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出耳念珠菌,报道了我国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但在该患者其他部位及周围环境中未检出。近年来,耳念珠菌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除定植菌外,确诊或疑似病例从2018年的329例增加到2021年的1 012例。目前,耳念珠菌的起源尚未阐明,有学者推测与全球变暖有关,如鸟类等可能将真菌传播到城市地区,最终感染人类。

2022年6月某院重症医学科(ICU)1例长期住院患者出现高热,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其外周血及导管尖标本中检出耳念珠菌,同时笔者将此菌株送检至合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通过使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进一步确定为耳念珠菌。在确认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后,立即对病区整体进行主动筛查,并积极采取相关防控措施,使此次医院感染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因目前国内关于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较少,本论文总结和分析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及周围环境监测的资料,以提高大家对耳念珠菌的认识,便于后期在临床工作中早发现、早处理。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感染的调查与防控

作者:汪俊1,马亚林2,张德龙1,李婕1,鲁厚清1

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  1. 重症医学科;2. 院感科

摘  要

目的  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

方法  2022年6月某院ICU 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为每间隔一周采样一次),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检出耳念珠菌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温水冲浴、洗必泰擦洗等措施,对病区环境采取擦洗、消毒等措施,采取主动筛查的方法评估防控措施效果。

结果  第一次主动筛查ICU 14例在院患者,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首次检出耳念珠菌前一周内转出ICU的3例患者,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第二次主动筛查ICU 13例在院患者,其中2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2株;第三次主动筛查ICU 8例在院患者,仅在1例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检出耳念珠菌,余患者筛查均为阴性;第四、五次主动筛查均未再检出耳念珠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主动筛查采集80份环境标本,分别在地面、医疗设备检出耳念珠菌6株,第二、三次筛查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4例在院患者仅1例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其余患者均确定为耳念珠菌定植病例且后期均去定植。

结论  耳念珠菌易在病区内传播,但通过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耳念珠菌感染仍可防可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引用格式

汪俊, 马亚林, 张德龙, 等.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感染的调查与防控[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3, 22(3): 249-25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96. 

WANG Jun, MA Ya-lin, ZHANG De-long, et 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ndida auris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J]. Chin J Infect Control, 2023, 22(3): 249-25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96.

上一篇: 成人灰色小克银汉霉侵袭性毛霉菌病1例

下一篇: 2011—2020年儿童腺病毒医院感染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