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H 专访|王继光教授:靶器官损害分期与气候变化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新视角

时间:2024-06-04 12:00: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5月31日至6月3日,第33届欧洲高血压学会年会(ESH 2024)在德国柏林的埃斯特雷尔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围绕高血压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等多角度内容探讨了高血压最新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研究的深入,环境因素逐渐成为认识和防治高血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环境因素作为高血压新风险因素,涉及广泛,从物理污染(如空气、噪声、光污染)到心理压力和社会经济,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机体的血压调控机制。因此,控制和改善环境因素,对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届ESH大会上,环境因素作为高血压研究的前沿议题,吸引了全球学者的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在会议上就“气候变化:全球健康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深度剖析了这一全球议题。梅斯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王继光教授进一步探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危险分层,以及气候变化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策略提供洞见与指导。

王继光教授

梅斯医学: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分期的对高血压患者临床诊疗的意义和价值?

王继光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危险分层理念已成为高血压临床实践的基石,其综合考虑了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潜在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因素,以此为据来量身定制降压治疗策略。尤为关键的是,即使患者血压数值不高,通过识别其独特的危险分层和相关危险因素,也能科学指导治疗决策。

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分期理念是现代高血压管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旨在通过系统性地评估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如心脏、血管、肾脏、大脑等)的受损情况,将患者的疾病状态细分为不同的阶段,以便实施更为精准和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这一理念强调了从单纯血压升高到产生不良健康后果的连续过程,并认为早期识别和干预靶器官损害是预防严重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近年来,科学界一直在细化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分期理念,将其视为评估高血压患者疾病进展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这一理念区分了三个渐进阶段:危险因素累积期、靶器官损害期和临床并发症期,这一危险分期强调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以期在疾病进程的各个阶段都能实施最适宜的治疗与管理策略。

1)危险因素累积期:此阶段患者血压可能处于升高状态,但尚未观察到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重点在于识别和管理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以减缓或阻止靶器官受损的进程。

2)靶器官损害期:随着高血压持续存在,开始出现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靶器官功能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微量蛋白尿、动脉硬化等。此时期强调加强血压控制,以减缓损害进展并可能实现部分逆转。目前,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例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对于已发展至心力衰竭的患者,其治疗优势明显超越了传统的ACEI和ARB,在逆转心脏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表现突出。

3)临床并发症期:当靶器官损害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疾病,如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中风、视网膜病变等,标志着疾病进入晚期。此阶段治疗不仅要严格控制血压,还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综合管理,目标是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因此,通过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分期,临床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评估每位高血压患者的个体风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力求在疾病早期即介入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长期健康损害,为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更为积极的治疗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梅斯医学:气候变化对心血管健康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继光教授:气候变化及其伴随的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以PM2.5为代表)、噪声与光污染,共同构成了影响血压管理的重要外部条件。在这众多因素中,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云量和风速等,因其普遍性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气候与气象虽表述各异,前者是描述自然现象,后者则是我们通过科学手段研究气候现象的学科,两者相辅相成,为探索气候与血压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因气象的多变性为相关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科学家们常采用季节作为简化指标,利用夏季与冬季的显著温差及其他气象差异(如湿度和气压变化),来探讨其对血压的影响。有研究初步揭示,夏季平均血压较低,冬季则偏高。但深入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中,情况变得复杂:夏季夜晚血压可能高于冬季,反映了白昼炎热与夜晚凉爽对血压调节的不同影响,反之亦然,冬季保暖措施可能导致夜间血压下降。

这一发现凸显了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性,有助于精细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既不过度干预夜间血压,也不忽视日间血压控制,从而避免季节性变化带来的治疗偏差。尤为重要的是,夜间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便是在看似血压较低的夏季,也可能悄悄加剧靶器官损害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对患者长期健康构成威胁。

综上,气候与气象因素不仅是血压管理的外在变量,更是增加管理复杂性的内在因素。未来,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加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得尤为迫切,以确保血压管理策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简言之,气温升降虽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影响着高血压管理的成效,提示我们需采用更为精细和适应性强的管理策略。

上一篇: Arthritis Rheumatol:...

下一篇: 首个LNP-mRNA体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