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ovasc Diabetol .:利用 NT-proBNP 检测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高正常血压患者的心脏压力:一项横断面多中心研究
时间:2024-08-14 10:00: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背景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影响全球数百万人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流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持续攀升。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由于其代谢紊乱、心血管功能受损以及其他多种合并症,往往更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值得注意的是,很多T2DM患者在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其心脏已经受到损伤,即所谓的“心脏压力”(Heart Stress, HS)。识别这些无症状但存在心脏压力的高危患者,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NT-proBNP是一种由心脏释放的生物标志物,常用于评估心脏压力和心力衰竭风险。近年来,NT-proBNP的检测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普遍。根据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协会(HFA)发布的共识,结合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切点值,可以更精确地评估患者心脏压力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无症状的高危人群中,如患有T2DM并合并高血压或高正常血压的患者。
此外,SGLT2抑制剂(SGLT2i)和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这两类药物在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方面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NT-proBNP水平,探讨在符合SGLT2i和/或GLP1-RA治疗条件的T2DM患者中,心脏压力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横断面多中心研究,涉及192名连续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年龄在55岁及以上,患有高血压或高正常血压,并被转诊到三家糖尿病科单位。研究开始前,收集了患者的NT-proBNP水平。在筛选过程中,已知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被排除在外,最终参与者根据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切点值进行分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这些患者中心脏压力的患病率,并探讨相关的临床因素。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70.3 ± 7.8岁,其中67.5%为男性。肥胖(BMI ≥ 30 kg/m²)的患病率高达63.8%,中位NT-proBNP水平为96.0(38.8–213.0)pg/mL。慢性肾脏病(CKD, eGFR < 60 mL/min/1.73m²)的患病率为32.1%,平均动脉血压为138.5/77.0 ± 15.8/9.9 mmHg。
根据提出的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切点值,28.6%的患者被分类为“可能存在心脏压力”(即需要安排择期超声心动图和专家评估),43.2%的患者被归类为“心脏压力不太可能存在”(处于灰色区域,建议6个月后重复NT-proBNP检测),而28.2%的患者则被认为“非常不可能存在心脏压力”(建议一年后重复NT-proBNP检测)。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慢性肾脏病的存在和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数量与心脏压力的发生显著相关,而血糖参数则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符合SGLT2i和/或GLP1-RA治疗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四分之一的高血压或高正常血压患者存在心脏压力的风险,即使这些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意味着,在这些患者中,心脏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亟需进一步的检查和干预。大多数患者将被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转诊给心脏病专家,这将有助于及早识别和管理心脏病风险,避免或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
值得强调的是,慢性肾脏病与心脏压力的发生显著相关,这表明在管理T2DM患者时,应特别关注肾功能的评估和保护。同时,虽然血糖控制在糖尿病管理中至关重要,但本研究结果提示心脏压力的评估可能更依赖于其他因素,如肾脏功能和血压管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针对T2DM患者的心脏健康评估应当采用综合的方法,以实现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通过早期识别心脏压力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
原始出处:
Landolfo M, Spannella F, Giulietti F, Ortensi B, Stella L, Carlucci MA, Galeazzi R, Turchi F, Luconi MP, Zampa R, Cecchi S, Tortato E, Petrelli M, Sarzani R. Detecting heart stress using NT-proBNP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hypertension or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a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ric study. Cardiovasc Diabetol. 2024 Aug 12;23(1):297. doi: 10.1186/s12933-024-02391-z. PMID: 3913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