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kemia】BTK抑制剂治疗CLL后的房颤负担及临床结局
时间:2024-08-26 23:02: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BTK抑制剂房颤负担
BTK抑制剂(BTKi)对B细胞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但也存在一定心脏毒性,包括房颤(AF),但BTKi相关AF的负担、严重程度和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学者利用2009年至2020年期间连续接受BTKi治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大型队列中长期进行动态心律监测的患者,评估了BTKi治疗后的房颤负担及室性心律失常负担和其他心律失常,比较了新一代BTKi与伊布替尼的AF发生率和负担,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定义心律监测结果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结果近日发表于《Leukemia》。
研究结果
该研究利用2009年至2020年连续接受伊布替尼、阿可替尼和其他下一代BTKi(如pirtobrutinib、nemtabrutinib)治疗的大型当代美国综合癌症中心队列,纳入接受BTKi治疗且对疑似心脏毒性进行动态心律监测的血液肿瘤患者共98例(97.4%的患者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8.8%的BTKi为新一代BTKi,14.3%的患者有既往AF史),监测时间为28224小时;BTKi使用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2个月。
AF负担定义为监测期间观察到患者发生房颤的时间比例,以24小时内发生房颤的时间百分比(%)表示。
在平均监测时间12天内,72.4%发生心律失常(16.3%为房颤,31.6%为其他室性心动过速,14.3%为室性心动过速)。14.3%的患者AF负担高,且伊布替尼和新一代BTKi之间的AF负担相似(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3.7%和71.7%,AF分别为13.2%和30.0%,AF负担分别为8.3%和8.5%)。
与新一代BTKi相比,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患者房颤负担高(≥10%)更为常见,但在房颤患者中,房颤负担的平均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
没有单一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可以预防BTKi相关房颤,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心律失常负担减少相关(−35.8% vs. 0%,P=0.009)。
在考虑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模型中,既往房颤史与BTKi治疗后房颤负担增加相关。在随访中,高房颤负担与MACE (HR=3.12, P=0.005)和死亡率(HR 2.97, P=0.007)相关。
总结
该研究是对房颤、室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心律失常的性质及随后的MACE和总生存期影响的最大系统研究,并首次评估了新一代BTKi治疗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即使在考虑了传统的风险因素后,BTKi也与心律失常事件的重大负担风险相关。除了传统风险外,疑似BTKi相关心脏毒性患者中高房颤负担也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和生存恶化相关,即使在接受下一代治疗的患者中也是如此。考虑到接受BTKi治疗的患者预期会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AF负担与后续结局的关系以及最佳缓解策略。
参考文献
Gambril JA,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burden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BTK inhibitor initiation.Leukemia . 2024 Aug 17. doi: 10.1038/s41375-024-0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