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特稿 | 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时间:2024-11-22 17:02: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居民的心理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上升意味着中国居民的健康行为值得学界更多的关注。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PBICR期望通过每年的数据收集,形成立足经典、关注时事、放眼未来的数据库。以便相关领域学者能够通过可靠的数据关注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以及健康行为模式的变迁。自2020年开始, PBICR已回收4轮数据,且数据质量不断提升。为让研究者对本研究有更全面地了解。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数据库的设计理念,介绍如何收集、整理和存储居民心理与健康行为数据,并提供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最后将对目前所取得的相关成果进行概述,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设计理念

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有效应对生活压力,实现个人潜能,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并为社区做出贡献的心理状态。常见心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焦虑、压力、孤独、倦怠等。PBICR在问卷中通过成熟的国际量表对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在重复横断面研究时持续关注传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探索时代带来的全新心理健康变量。

中国居民的身心健康受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出特定的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在国际上的定义多种多样,WHO相信人类行为会影响健康结果。健康行为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不良健康行为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健康行为复杂多样,PBICR通过自编问卷和成熟量表相结合的模式为学者探索中国居民健康行为提供数据平台。

心理健康和健康行为相互关联,缺乏心理健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而缺乏良好的健康行为则会削弱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二者相互影响,也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健康结局。紧随建设健康中国行动的步伐,PBICR希望能够通过数据库建设为更多健康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研究设计:横断面研究设计

PBICR每年的数据收集都是通过横断面的研究设计实现的。PBICR之所以选择横断面研究设计是因为,横断面研究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对于观察某一特定时间点上的现象或变量关系非常有效;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和成本来实践研究,不需要长期追踪特定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快速获取相关数据,有利于快速掌握时事热点问题的研究数据。

PBICR关注中国居民存在的传统心理健康问题和健康行为问题,也关注在时代快速变化下所产生的全新心理健康问题和健康行为问题。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数据是经济、快捷且有效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研究设计缺陷,通过统计学等方法可以一定程度弥补设计缺陷,揭示数据趋势和变化,帮助因果关系推断。

研究理念:数据开放与共享

PBICR数据库的共享模式为分阶段开放。数据入库后,优先面向起重要建设作用的学者和学生开放。随着时间推移,数据逐步完全公开,以便更多的研究者可以自由获取和使用这些数据。完全开放的数据只需标注数据来源即可,无须附加使用条件。研究团队、专家、调查员和使用数据的其他研究者都可以从数据开放中获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产出可以很好地反哺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团队、专家可以在既往的数据基础上为接下来开展的调查提供更切合实际且符合研究需求的专业意见。调查员在数据利用后不仅可以有科研成果产出,还能在实践中进一步保障数据质量。

PBICR数据库的数据建设、开放与共享,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及数据支持,以解决青年学者数据不足的问题。PBICR期望通过开放与共享的精神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学术界、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调查实施

组织框架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PBICR不断调整优化项目研究团队,PBICR项目团队自2022年确定职能型组织框架,成立1个专家委员会与4个研究工作组(调查员组、培训协调组、量表设计组、质量控制组),分管项目设计与数据管理、调查团队招募与培训、量表引进与研究注册等,专业化推进项目开展,高效推动项目实施。

抽样设计

作为重复性与全国性横断面研究,PBICR力求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调查的目标总体为中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个体。经过4年发展,PBICR调查规模不断扩大,覆盖城市逐渐增多,样本量持续增加(表1)。近年来,PBICR样本规模由1万人增至4万人,抽样城市稳定增加,调查地区覆盖除台湾地区外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在抽样方法上,为提高样本代表性与节省调查成本,PBICR采用多阶段抽样。每年研究的计划样本量均超过最小样本量,各省样本量分配基于其各自人口的比例。

表1 2020—2023年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数据库概况

图片

虽然每年样本量不同,PBICR一直遵循严密规范的抽样程序,以保障数据质量与数据使用需求。以PBICR-2023为例,第一阶段等概率抽样,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直接纳入本研究;以中国22个省与5个自治区为抽样框,根据每个省或自治区的人口基数,确定抽取的城市数量,并用随机数表法抽取2~12个城市;第一阶段共抽取150个城市。第二阶段用概率抽样,在抽取的150个城市中,根据该城市所在一级行政区的人口基数,确定抽取的社区数量,在每个省份抽取的城市中,按城镇社区(3)∶农村社区(2)的比例共抽取10~60个社区,合计800个社区。第三阶段用配额抽样,对所抽取的每个社区居民进行配额抽样,配额属性为性别、年龄,要求性别比例为1∶1,年龄比例分布基本符合我国"人口金字塔"的年龄比例。

实地调查

PBICR科学选用调查方法,旨在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为方便调查员与调查对象直接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积极应对与灵活处理调查对象不认真作答或不具备作答能力等情况,提升调查对象作答动机与应答率,近3年,PBICR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实地调查的方式。同时,为确保数据具备可靠性与准确性,满足设计原理与个别条目逻辑跳转的多样化需求,保持数据收集的便捷性与高效性,方便实时数据管理与调查进度跟踪,4年来PBICR通过制作、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开展实地调查。

以PBICR-2023为例,每次调查实施均严格遵循调查流程。第一步,在每一个省份,调查员会联络当地所抽取的、愿意配合调查的社区卫生中心或居委会,以建立当地的调查站点,调查员通过粘贴海报、发放纸质或电子招募通知等多种途径招募被调查者。第二步,由调查员核对被调查者身份、确定被调查者符合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参与者填写的问卷信息会被自动汇集到后台的服务器中。第三步,由调查员一对一、现场面对面向该被调查者发放电子问卷,问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方式获得。第四步,调查时获得被调查者知情同意,由调查员输入问卷编号或告知被调查者问卷编号。若被调查者有思考能力但没有足够行动能力回答问卷,则由调查员进行一对一问询并代替其作答。

纳入与排除标准

PBICR面向中国居民,多年来不断调整调查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以贴近研究目的。需要指出的是,PBICR考虑到总体布局与分库数据库建设,从2023年起PBICR总库数据库对研究对象年龄标准做出适当调整,PBICR-2023的年龄标准由≥12岁调整为≥18岁。而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通过2020—2022年对中国全人群数据库搭建摸索,2023年PBICR已建立起面向中国8~18岁儿童的数据库(分库),以下是PBICR-2023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介绍。

纳入标准:(1)年龄≥12岁(2023年PBICR年龄标准为≥18岁);(2)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3)中国常住人口(年外出时间≤1个月);(4)可自行完成或在调查员帮助下完成网络问卷调查;(5)能够了解问卷每个条目所表达的含义。

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精神异常者;(2)有认知功能障碍者(被调查对象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等精神疾病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中记录与被调查对象自述获取);(3)正在参加其他类似研究课题者或曾经参加过PBICR调查者(为减少重复性样本的干扰与防止研究疲劳,设置此标准);(4)不愿参加本研究者。

问卷设计

PBICR的问卷内容涵盖了7个模块: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状况、家庭基本信息、心理维度量表、行为维度量表、其他量表及时事热点问题。为紧跟国际学术研究热点、切合研究目的、真实测得与反映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健康现况,通过系统性检索文献与专家咨询,PBICR在4年间不断丰富优化问卷各模块内容,开发、引进、精简量表以覆盖更多心理与行为层面变量、满足多样化变量数据研究需求并保持合适问卷长度方便开展调查。2020—2023年核心变量更新调整的同时,PBICR保留了约30%的可进行纵向分析的轨迹变量(表2)。每年PBICR都以中国相关政策为导向,考虑接轨国际前沿研究需求,轮换、丰富特色问卷内容(表3)。

表2、表3

图片

图片

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数据是有效决策和可靠研究的基础。为有效控制偏倚,PBICR质量控制程序历经四年探索,从2020年质量控制仅涉及逻辑检查与数据筛选模块,到2021年开始质量控制环节贯穿逻辑检查全程,PBICR严格遵循科研设计原则与统计学要求,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程序。

问卷设计阶段,专家委员会评估问卷逻辑结构、数据验证规则、选项逻辑跳转设置、量表选用合理,进行专家咨询与价值讨论(咨询专家均为高级职称且具有地区代表性,专业范围包括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行为流行病学、心理学、人文医学、新闻传播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领域),量表设计组按返回意见完善问卷。

预调查阶段,通过三轮预调查寻找与问卷设置有关的问题,经过团队讨论后改进问卷。预调查的抽样方法为配额抽样,配额属性与正式调查要求相同,每次样本均为100人,预调查阶段所收集的问卷不纳入最终研究分析。质量控制组按照最终版问卷制定逻辑检查规则。

调查员培训阶段,培训协调组根据确定问卷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三次全面的调查培训,解答调查员组的疑问,使调查员形成对项目的整体认识,提高调查员调查技能,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对调查员省级负责人、调查员与调查员团队进行培训考核,考核通过后的调查员可开始正式调查,选拔出高素质的调查员省级负责人、调查员和调查员团队。

问卷发放阶段,调查员及团队按调查标准发放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登记编码。质量控制组按逻辑检查规则筛选不合格问卷,每日开始调查前向调查员强调注意事项;每周日晚召开例会,整体研究团队与调查员组沟通,对各调查员与调查团队所收集的问卷情况进行汇总与评价,及时提出问题并督促各调查员与调查团队进行修正。

数据处理阶段,质量控制组按照严格的逻辑检查规则认真检查和清理问卷数据,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考虑性别(性别比例为1∶1)和年龄(符合我国"人口金字塔"的年龄比例)的属性配额。

研究展望

研究对象:从普适性人群到特异性人群

PBICR是一项重点关注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与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研究,旨在持续性搭建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数据库。自2020年调查研究开展以来,PBICR一直以中国全人群为研究对象,全国抽样城市从30个增加至150个,样本量从3 000人增加至45 000人,涵盖青少年、中年、老年等多年龄段。学者可根据PBICR数据,探究中国全国范围内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人群的心理与行为的现状与变化趋势,探索不同心理与行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大样本、全人群横断面调查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因此PBICR数据库产出的研究成果在全人群中具有较高普适性与可靠性。

全人群数据库搭建完善的同时,PBICR项目团队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因素,内容设计依旧聚焦于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正在着手专病、特殊人群分库建设,计划针对8~18岁儿童、孕产期妇女、护理人员、男科相关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搭建数据库。经总体布局与科学设计,分库数据与总库数据同质性核心变量将严格可比。特殊人群数据库作为分库,与总库全人群横断面数据库为并列关系,搭建思路具有较大关联性,变量设置将具备较高重合度,便于对接研究总库数据与分库数据,从而横向比较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之间心理与行为健康的差异。

研究设计:从横断面研究到追踪性研究

PPBICR项目团队计划在维持全人群数据库横断面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逐渐尝试搭建孕产期妇女、护理人员、初中生等特殊人群纵向数据库,相关领域学者可纵向探究此类因素与特殊人群的特有结局间关系,充分而直接地分析心理与行为健康因素的病因作用,为揭示不同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更多线索。除搭建队列数据库外,PBICR项目组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基于人工智能健康教育精准联动系统(AI-HEALS)施加干预,平衡混杂因素,提高组间可比性,通过干预性研究确证特殊人群心理与行为健康危险因素的病因作用,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测量工具:从问卷数据到生物医学数据

PBICR为保证研究设计科学,便于概念化研究目的、严格质量控制,利于精确化设置变量、稳定客观衡量指标,益于标准化数据管理、统一数据接收的逻辑顺序,考虑到社区等多场景应用与调查实施时间,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长期的调查实践表明,以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回收数据质量良好。

借鉴世界上影响力广泛的调查项目的方法与经验,PBICR计划结合访谈、体检、生物医学指标采集等多种方式,在未来调查中通过身体维度、生物标志物、临床诊疗记录等多种客观数据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未来,PBICR将在问卷调查良好实施的基础上,全方位、多手段收集数据,丰富数据种类多样性。

研究策略:从定量研究到混合方法研究

多年来,PBICR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健康数据,建立被调查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量化的研究结果直观清晰、客观可靠,便于不同研究间比较分析、确定差异与复制推广。

定量研究方法应用成熟,但在洞察力与灵活性上稍显弱势,难以充分考虑到受访者视角。混合方法研究融合了质性和定量研究的优势,可平衡单一研究方法的优势与缺陷,更全面立体地描绘受访者画像,促进研究者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与详尽认识,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考虑研究问题与方法的适切性、研究者与方法的适切性,PBICR项目组计划在2024年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2024)、全国AI-HEALS健康行为干预研究等研究中应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解释性序列设计,赋予工具性数据(定量信息)关于情境、经验与背景(定性信息)的细节,提供双重视角验证、补充与解释复杂变化与其背后原因,更完整、合理、全面地回答心理与行为健康相关的研究问题,拓宽研究视野。

研究范围:从中国人群到全球广泛人群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改变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节奏与所处社会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健康相关行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PBICR应运而生,基于中国全人群心理与行为健康数据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研究,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人类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敲醒公共卫生体系全球协作与联合建设的警钟,精神卫生与健康相关行为是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值得不断探究的世界性议题,WHO强调精神卫生服务的全民覆盖须各国共同行动。PBICR项目组计划与英国学者合作,启动英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UR),为精神卫生领域实施促进和预防战略提供跨地区的实证依据,助力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

未来,PBICR将紧跟时代趋势,着眼全球广泛人群,尝试与多国合作搭建国际化心理与行为健康现况研究数据库,变量设置便于跨地区对接研究,多维度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个体特征、精神卫生、社会网络等因素,评估心理变化与健康行为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影响程度,推动全球卫生领域心理与行为健康视角下数据库的规范搭建、联合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吴一波,范思园,刘迪玥,等. 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25): 3069-3075.

上一篇: 心动过速的脓毒症患者能用β-受体阻滞剂吗...

下一篇: 麻醉术后访视:守护安全的温暖篇章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