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电疗法的治疗作用
时间:2023-04-23 17:19: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中频电疗法是康复治疗最为熟悉的理疗之一,常被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肌肉劳损、韧带扭伤、肩周炎等常见疾病,然而,很多人往往对中频产生误解。
事实上,我们常用的中频电疗仪包括了多种中频电疗和低频电疗的处方,可以调制多种频率和波形的电疗方案。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频电疗呢?
01 中频电疗法
(一)定义:
应用频率1〜100k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二)分类:
中频电疗法所采用的电流频率多在2000〜8000Hz之间。根据所采用中频电流的不同产生方式和波形与频率,中频电疗法可分为:
-
干扰电疗法:①传统干扰电疗法;②动态干扰电疗法;③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
等幅中频电疗法:①音频电疗法;②音频电磁场疗法;③超音频电疗法。
-
调制中频电疗法:①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②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
低中频电混合疗法:①音乐电疗法;②波动电疗法。
(三)电流作用于人体形成的回路
图3.电流作用于人体的回路(参考、引自“TherapeuticModalities in Rehabilitation”,5th ed)
不同组织的导电性:
-
血液:包含大量水分和离子,是最好的导电体。
-
肌肉:75%的水分,但取决于肌肉收缩时离子的移动,当离子纵向移动时,它可以传导更多的电冲动。肌腱的密度比肌肉更大,水分更少,因此被认为是较差的导电体。
-
脂肪:只有14%的水分,被认为是不良的导电体。
-
外周神经:导电性是肌肉的6倍,但是神经被脂肪和神经鞘包裹,这些都是不良导电体。
-
骨:密度极高,只有5%的水分,是最差的生物导电体。
与低频相比,中频产生的皮肤阻力更小,因此可以作用的强度更大,而不会产生同等强度低频的不适感。
(四)治疗作用
1.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1)瞬间的充血反应:中频电单次作用时和停止作用时局部充血反应并不明显, 停止作用后10~15分钟局部充血反应比较明显,这可以用轴突反射、三联反应来解释(轴突反射是指当电流作用于人体表面时,电刺激经传入神经至脊髓后角,兴奋传出神经,使皮肤的小动脉扩张,导致电极下的皮肤表面呈现弥漫性发红。皮肤受刺激时还会释放出组织胺、P物质、乙酰胆碱等,它们能使动脉扩张。另外电刺激本身可直接引起动脉扩张)。肌肉组织血液循环的改善与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肌肉活动的代谢产物,如乳酸、ATP、ADP等均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深部组织或远隔部位组织血液循环的改善则与自主神经的影响有关。
2)多次治疗后血液循环的改善:是单次作用的累积效应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调整的结果。
图4.中频电促进血液循环原理
2. 镇痛作用
中频电有比较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1)即时镇痛作用:几种中频电单次治疗时和停止作用后都可以观察到程度不同的镇痛作用,这种即时的镇痛作用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其即时镇痛机制有多种解释:神经机制以闸门控制学说、层干扰学说来解释,体液机制以 5- 羟色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等来解释。
2)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可以用产生即时镇痛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通过轴突反射引起局部血液循环加强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作用来解释。
3. 消炎作用
中频电对一些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由于中频电作用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水肿减轻,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排出加速,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增强,免疫防御功能提高。
4. 软化瘢痕、 松解粘连作用
中频电有较好的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作用,是由于中频电刺激能扩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使粘连的结缔组织纤维、肌纤维、神经纤维等活动而后得到分离。
5. 对骨骼肌的作用
中频电流通过刺激运动神经和肌肉引起正常骨骼肌和失神经肌肉收缩,具有锻炼骨骼肌肉、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平滑肌张力、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
图5.电刺激对骨骼肌的作用(图片来自网络)
6. 对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
在正弦中频电流的作用下,药物离子、分子透过活性生物膜的数量明显多于失去活性的生物膜的数量,认为中频电流可以提高活性生物膜的通透性。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了细胞间隙。
(五)治疗参数
1. 波形:
表1. 电流波形与适应症
2. 振幅:
振幅反映电流的强度,最大振幅是每个相位的尖端或最高点,由安培、微安培或毫安来表示。总电流可以通过时间间隔或脉冲频率来改变。高强度使得电流能更深入地渗透入组织,因此当需要刺激深层肌肉时,可适当增大电流强度。
3. 频率:
电疗的频率影响肌肉收缩的次数。高频率适合增加肌张力,因为它具有累积效应。低频率适合刺激肌收缩和减轻水肿。
图6.刺激频率与肌强直的关系(引自“Therapeutic Modalities inRehabilitation”,5th ed)
4. 电流周期
电流相同的比较下,增加电流作用周期时间可以募集更多的神经纤维。
5. 电极
-
电极的作用:
1)化学反应(长时间作用才有):PH改变、反射性血管舒张、离子在组织间的移动方向。
2)电刺激:负极作用更好,因为去极化更容易。
3)电流方向:电极效应(离子导入、刺激运动点或外周神经、细胞的生物效应)会产生在两电极周围,电流传导之间不会有太大影响。
4)电流强度:随着电流传入组织的深入,电流逐渐减弱,尤其是遇到脂肪组织。
-
电极间的距离:电极靠近:作用表浅 远:深(作用到神经和肌肉)
图7.电极片距离与作用深度的关系
-
电极大小:电极片小的一极,下方电流密度越大。因此,为了获得最大效益,应该把大片正极放在治疗部位远端,小电极放在待治疗的神经/肌肉处。
图8.电极片使用于深层脂肪组织表面示意图
当等大的电极片作用于深层脂肪组织上方时,电流不能到达神经组织。
图9.不等大电极片作用电流图示(引自“TherapeuticModalities in Rehabilitation”,5th ed)
02 小电极片下方电流强度更大
-
电极放置位置:
1)疼痛周围。
2)特定的皮节、肌节、或与疼痛区域相对应的生骨节(sclerotomes)上。
3)放置在靠近神经支配疼痛区域的脊髓节段。
4)疼痛部位的浅表神经支配处。
5)血管结构包括神经组织和离子液体,最容易受到电极的刺激。
6)电极可以放置在扳机点或穴位位置。
7)电极应该放置在肌肉的运动点上,或者至少是在你试图引起收缩肌肉的肌肉的腹部。
8)如果治疗有效,病人的疼痛应该减轻。
9)上述任何一种方式的组合和双侧电极的放置也是可以的。
10)双极电极在相同的一般处理区域使用相同尺寸的电极。由于电极的尺寸是相同的,所以每个电极下的电流密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每个电极下的生理效应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一个电极位于运动点上,而另一个电极不在,则在运动点上的较低电流幅值就可能发生肌肉收缩。
11)单极电极的应用是在铝处理区域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小的活性电极,在身体的其他地方放置一个大的分散电极。在较小的或主动的电极下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因此,在主动电极上可能会出现理想的生理反应。
12)交叉模式可使用两组双极电极,每组电极都来自一个完全独立的通道。用于干涉和预先调制的IFC。它们涉及到电性的应用,例如,每一组电极上的电信号在身体的某个点加在一起,强度就会累积。电极通常是排列在被刺激点周围的交叉图案中。如果你想作用在特定的表面区域,电极都应该是相对靠近些。如果疼痛是局部疼痛,并且似乎在关节或肌肉区域较深,把电极分开得更远,给电流提供更多的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