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迎来重要突破!复旦大学贾天野团队揭示精神共病症的共同神经基础

时间:2023-04-29 23:39: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iNature

最近的研究提出了精神疾病常见共病症的一般精神病理因素。然而,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和普遍性仍然难以捉摸。

2023年4月24日,复旦大学贾天野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A shared neural basis underlying psychiatric comorbid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精神共病症的共同神经基础。该研究使用了一个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大型纵向神经影像学队列(IMAGEN),使用多任务连接体来定义跨外化和内化症状的神经精神病理学(NP)因素。该研究证明这种NP因素可能代表一个统一的,遗传决定的,前额叶皮层的延迟发育,进一步导致执行功能差。

该研究还表明,这种NP因素在从青春期前到成年早期的多个发育时期是可重复的,并且可以推广到静息状态连接组和临床样本(ADHD-200样本和分层项目)。总之,该研究确定了多种精神健康障碍症状的可重复和一般的神经基础,连接了来自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基质的多维证据。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精神共病症的治疗干预措施。

多种精神疾病的共存,被称为精神共病症,由于其高患病率和长期影响,已经引起了大量关注。患有精神共病症的个体通常会经历较差的结果,并且在各种认知和行为领域存在严重缺陷。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精神疾病,例如,外化和内化障碍,在青春期大约有高峰发作,与共病症的出现相吻合。共病性精神障碍的高患病率表明不同的精神病理学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起源。然而,精神共病的神经精神病理机制,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仍然难以捉摸。

最近,新出现的证据表明,一般的精神病理学因素(即p因素)导致不同精神疾病的脆弱性更高。统计上,p因子总结了症状之间的正相关模式;然而,它没有为其他潜在影响(例如,症状之间的反相关性)留下余地。然而,尽管这些p因子的无任务神经相关因子代表了不同的神经生物学信息,但它们并不能说明多种精神病理背后的神经认知过程。相反,交叉障碍遗传研究进一步揭示,许多精神疾病具有高度的正遗传相关性,常见的遗传变异主要涉及神经发育过程。然而,在精神疾病中也发现了相反的遗传效应,这进一步强调了多种精神疾病共享生物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整合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证据,以建立连贯的神经生物学交叉障碍神经因素(即NP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在不同的精神病理学中共享,而且可以归因于特定的认知脑回路和遗传变异。

NP因素的识别(图源自Nature Medicine )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的精神障碍可能在多种认知功能方面表现出类似的缺陷。这种新的理解激励研究人员从基于人群的数据中研究潜在的跨诊断神经生物学过程,这些数据丰富了基于任务的多个认知领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涵盖广泛精神障碍的症状测量。这种方法还使得避免了病例对照研究在识别跨诊断生物标志物方面的困境,其中共病症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消除的主要混杂因素。此外,考虑到神经成像研究中的复制危机,建议将大型神经成像样本和机器学习方法(即将训练和验证过程结合起来)相结合,可以提高已识别神经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总之,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可推广到多个大规模、基于人群和临床神经影像学数据集的跨诊断NP因素,并且从青春期前到成年早期持续存在。NP因子可以在神经发育过程和高阶认知缺陷的遗传基础之间架起桥梁。这些结果表明,NP因子可以作为精神共病症的可靠神经精神病理生物标志物,大大提高了人们在分层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

原始出处:

Xie, C., Xiang, S., Shen, C. et al. A shared neural basis underlying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Nat Med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317-4.

上一篇: Clin Rheumatol:双醋瑞因V...

下一篇: BMC Musculoskelet Di...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