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一阵无语,看来只能自己琢磨了。
有过在部队服役两年的经验,他首先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当兵挣津贴。
这样肯定是合理收入。
可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兵的,参军有着层层严格标准。
首先是身体体检要各项正常健康,身体素质后就是政治面貌,家庭背景等等。
虽说原主陈铭祖孙三代都没有什么不良政治问题,可是因为他个人身体天生毛病,审核部门都通不过。
虽说他现在通过强化液增强了体质,可是外人并不清楚。
全村人都知道他是个起不来炕的病秧子。
当兵保家卫国,时刻备战,所以是不可能招录一个病秧子的。
况且学历要求也不够。
所以当兵赚津贴这条路行不通。
陈铭无奈摇摇头,只能另辟蹊径。
他努力回想着自己当兵时候的经历,直到脑子里灵光一现,突然就冒出了个好点子来。
在他当兵时候经常有野外驻训或者是军演的活动,队伍离开部队外出好几天时间。
经过村镇时候,总会碰见老乡或者是小贩热情的硬塞给他们瓜果蔬菜什么的。
都说军民鱼水情么,平时村里有什么事故都是人民子弟兵赶来处理,所以老百姓也以此表达感谢。
毕竟野外驻训和军演不是一两天,部队本身也需要一些后勤保障,所以领导准许军人接受老百姓的东西,但不是拿,是买。
这样一来就算是编外后勤。
所以想到这一点的陈铭,便有了主意。
第3章
陈铭凭着原主记忆,知道位于滇省边境的这个秋溪村,附近的确有个军队驻地。
而且是一个规模不小的边防旅。
在村子附近也常见到穿着军装的军人。
既然附近有军营,陈铭的想法可行性就更高了。
他确定村里目前没有给部队供货的商贩。
没有竞争,他可以作为这个打开蓝海市场的第一人。
要知道秋溪村地处边境,物资转运并不便捷,基建也不完善。
年轻人都往城市走,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数务实的老人父母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就是指望着种地。
陈铭呢,要是能从村里的货物送进部队,连接上这个供货销量,那么无疑是三方互利的。
部队不常进村补后勤供给,是因为老百姓不肯收钱,他们不能白拿而为难,所以只能舍近求远,从远处运食物等物品。
陈铭合理的以货代销,部队自然会接受。
这样陈铭也就从部队中赚取到了合理收入,同时,对村子也是大有利的。
村里有了经济效益来源,发展起开可以渐渐留住年轻人。
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常发生失联的事情。
毕竟位置靠近边境,失联的年轻人大多是被电信诈骗等不法组织骗去境外了。
失联的杳无音讯,难以找回,一家老小除了伤心落泪也没有办法。
所以或许也得回原主陈铭是个病秧子,才没有外出打工,走上一条不归路。
有了大致的打算齁,陈铭心里也踏实了,也开始觉得饿了。
他跑去米缸舀了些米,院子里种着现成的蔬菜,点火升灶开始忙活起来。
心情舒畅,体质有改善,就着小菜陈铭一顿饭干了三大碗米饭。
吃饱后陈铭从系统仓库里取出了钱和脚踏三轮车,然后就出发决定前往县城寻找货源。
走出院门回头看看。
风雨飘摇的小院落看着就清贫心酸,完全没有锁门的必要。
耗子来了都得含着眼泪儿走。
陈铭摇摇头,心说接下来开始自力更生搞钱,尽早脱贫才行啊。
他骑着三轮车,在村里自然碰到了很多同乡。
有着原主的记忆,碰见了也认得,张大婶,李大爷什么的。
乡下人民风淳朴,碰见了都是热情问候打招呼。
大多都是再问问陈铭需不需要什么用的吃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陈铭是个靠着吃低保生活的可怜孩子,老爷子走后更是孤苦无依。
既然一个村的,能帮衬的自然帮帮。
陈铭感激他们的好意,不过在大家怜悯同情的注视中,多少还是有点伤自尊心。
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有一番作为,让大家刮目相看。
有了拼劲也就又了力气,蹬起三轮车简直是嗖嗖的跑。
去县城的路很平坦,不过赶到县城也得三四个小时。
这一路倒是的确看到有来往的军车。
看到军用卡车还有军绿吉普车时候,陈铭两眼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