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8个APP的一万条评论洗脑,买美容仪的我是怎样一步步被营销的?
时间:2021-03-12 22:51: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过去的三天,我经历了什么???
作为一名还算有理智的女性买家,在看了一万条评论,调研范围横跨8个APP后,兴冲冲乐滋滋的买了一台并不便宜的美容仪。
复盘一下被洗脑的购物经历,商家拿去可以冲销量,精致女孩们看了能醒脑防身。
被洗脑经历总共分四个步骤:
1、制造恐惧:
渠道:微信大V、微博大V
主打信息:
女人过了25岁不保养脸要垮
你的脸看着没啥大变化,但跟5年前比起来却老了很多
法令纹、抬头纹、鱼尾纹、胶原蛋白流失让你显老十岁
用再贵的护肤品也比不上美容仪一次的功效
好的护肤品大几千几个月就用完了,美容仪投资一次能用一辈子
耗时:1-2天
2、种草
渠道:微信大V、微博大V、小红书
主打信息:
明星效应:冰冰也在用、美妆博主推荐、时尚达人都在用
素人测评:深度测评、使用心得、买过的最有用的、亲测有效
耗时:0.5天
3、说服
渠道:知乎、简书、小红书、百度、豆瓣
主打信息:
XXX使用一年的体验报告
XXX使用最全攻略
市面上火爆的美容仪,到底选哪个?
XXX到底有没有副作用?
耗时:0.5天
4、下单
渠道:淘宝
主打信息:
节日限时折扣
只优惠三天,之后恢复原价
满1000减100
耗时:10秒钟
这些万能套路,你get(掉坑)了吗?
除了这些套路之外,关于产品的营销,在这次8个APP的一万条评论的洗脑后,我还发现了这些:
1、“好评”的悖论
人人都知道,好评是一个产品的隐性竞争力。商家们孜孜不倦的讨好评、删差评,无非是希望好评能打动那些潜在消费者,给他们带来更多订单。哔~~错了!这几年的消费者已经不是那几年的消费者了,他们很精。好评里有水分已经是路人皆知,那些充满溢美之词的好评看看就好,消费者们并不会入心入脑。所以,如果还是一味的刷好评,恐怕不会有太多人买账。我们要做的是适度客观,细化消费者群体。不要再幻想靠好评吸引全部消费者,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只要能让一部分消费者“认同”,市场已经很客观了。怎么做?给自己的产品画一个适用范围,适用于哪种肤质?适用在哪种场合?适用于哪个年龄层?对哪些问题解决的最有效?不要想着“大而全”,全面优秀意味着全面平庸,一招鲜是可以吃遍天的。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给自己一些“差评”,这里的“差评”就像领导让自我批评时的发言,分寸拿捏大家应该都有数。消费者一看,很中立、蛮客观的嘛,信任于是建立起来,洗脑已经不知不觉的要奏效了。
2、Kol免疫
服饰、珠宝、包包类的产品,kol(意见领袖)简直是万金油,抹哪儿哪儿好使。人们只要看到某个明星、某个时尚达人穿着好看、戴着很靓、拎着美美哒就想立马下单。但还有一类产品,用户更看重的是使用时的真实感受。护肤品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肤质、椅子坐着是不是真的舒服、这个口味儿吃着是不是真的好味,这时候,kol的威力其实很有限,他们的覆盖面虽然大,但更多的是花架子、空热闹,流量是有了,但却不能转化成销量。(死忠粉除外)与其花大价钱砸几个kol,不如培养一批种子客户,让他们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帮助产品建立口碑。这些种子客户的推广将会是“精准打击”,能俘获一大批贡献真金白银的消费者。
3、营销偏差
对于一种全新的产品品类来说,广泛传播还是精准打击,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铺天盖地的造声势、知名平台打广告,很有可能最后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比如面对美容仪这种新生事物,广泛传播只是唤起了消费者对美容仪这个新生事物的关注,大家头脑中先有了个大致的印象“哦,还有美容仪这种东东”,但最后购买的很大可能并不是这款让她第一次产生印象的美容仪。营销费用一味砸在大V上,气势有了,但订单转化率可能并不那么理想。但一点钱都不砸,一点曝光都没有也不行,光有种子客户,订单转化率倒是高了,覆盖面太窄,最后的订单也不会太喜人。大V和种子客户的比例需要拿捏得当。
4、价格优惠永远是利器
无论是产品包装、文案、海报宣传还是大V带节奏,这些能起到的作用说白了只是让消费者心里痒痒,而价格优惠就是那个及时出现的痒痒挠,让他们迫不及待的掏出真金白银。当然,如果产品真的诱人,即使保持原价也会有人买单,但人们总会思考一下后再买,还是属于理性购物的范畴 。而打折优惠具有让人丧失理智的魔力,它会在人们大脑中启动“买买买”的指示,再理性的人也会乖乖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