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modulation:术中神经监测定位S1背根节以确定理想导联定位和预测术后计划的前瞻性分析

时间:2021-06-27 19:01: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背根神经节(DRG)是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中继或连接。它已被证明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作用,因此适合于神经调节的理想结构。每个DRG感觉成分的神经调节是治疗局灶性疼痛综合征的一个机会。这项精确的研究发现,对于患有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和烧灼痛的患者,DRG刺激优于传统的脊髓刺激(SCS)。DRG刺激用于治疗局灶性疼痛,它也被用于失败的背部手术综合征和其他神经性疼痛模式,如周围神经病变。将一根导线放置在所需水平的椎弓根下方,以刺激DRG的背侧感觉纤维。胸椎和腰椎的DRG位于椎弓根下方一致且可重复的位置。然而,骶骨区域中每个DRG的位置不太清楚,并且已显示出根据现有骶骨水平而变化。具体到S1,DRG的位置显示在孔内的时间占55%到60%,在管内的时间占40%到45%。

考虑到DRG位置的变化以及放置电极需要穿过椎管和孔,通过经孔入路进行理想的放置是一个挑战。它还提出了正确绘制DRG位置的需要,以确保适当的刺激覆盖范围。透视成像可以确认骶骨边界的位置,但不能确认背向DRG。通常,一旦电极放置在荧光镜成像下,就可以通过刺激DRG来确认电极的放置。对一个睡着的病人进行清醒测试或术中神经监测(IONM)。这项前瞻性分析着眼于使用离子显微镜,确认正确的背部放置电极。这种分析不仅可以指导睡眠状态下的导联放置,而且有助于确定DRG的位置和指导术后的编程。

image

神经刺激电极

这是一项前瞻性分析,对术中神经监测(IONM)在睡眠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肌电图(EMG)阈值来绘制S1 DRG的位置,并将其与术后编程进行了比较。这些观察结果与电极接触点相对于骶骨边缘的位置相关。这是在一个中心进行的,8名患者中放置了12个导联。在一名全麻患者中使用了标准的已发表的IONM协议,以确保安全和导线放置。利用荧光成像进行S1 DRG导联经口放置和确认骶骨边界的位置。然后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肌电图(EMG)测试进行神经监测以确定阈值。刺激参数的脉冲宽度为250 μ秒,频率为20赫兹。该测试不代表在椎管/孔内重新定位导联背侧或腹侧,而更多的是确定电极进入孔内的深度,以确定DRG是否靠近椎管或孔。

在8名患者中进行了12次导联放置。其中女性7例,男性1例,年龄31~78岁。诊断包括CRPS和神经病变。离子显微镜显示,运动阈值降低(更容易引起)或保持不变。感觉信号产生或近端或骶骨边界的大部分时间。有三种情况下,SSEP信号产生在边界之前,但这些情况下也产生了更好的近端信号相比。只有一根导联没有显示SSEP,但该患者近端肌电阈值也很高,随着刺激测试的深入,近端肌电阈值显著降低。所有导联均放置在骶骨边缘前,其余导联位于骶骨边缘或骶骨边缘后。这是除了一个病人(双侧导联)谁有两个接触前骶骨边界。这是唯一一个利用最近端接触点进行术后编程的患者,接触点4与骶骨边界正后方对齐,并与所有其他患者使用的3号接触点相关。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与骶骨或骶骨边缘接触的编程,这也与IONM的发现相关。

DRG刺激在治疗局灶性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周围神经病变和CRPS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DRG在颈椎、胸椎和腰椎区域的位置解剖学描述良好,位置可重复,仅低于椎弓根(17,10)。由于DRG位置的差异,骶骨区域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现有的骶骨水平,可能影响其在椎管或孔中的位置。在尸体上,S1 DRG的位置显示在孔内的时间占55%到60%,在椎管内的时间占40%到45%,但在活着的病人中可能存在变异。S1-DRG的检测存在困难和局限性,因为接触点位于椎管和椎间孔内,并通过脑脊液间隙扩散。这使得在接触点的不同位置有肌电图反应成为可能。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确定SSEP阈值,以确定背根神经节的位置和位置,从而避免过度刺激神经根或背根神经节的腹侧纤维。

这一前瞻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IONM的实用性和准确性。DRG-IONM的应用对确定背侧沿S1背根的位置、定位和指导术后编程是有意义的。

Falowski, S.M. (2021),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for Mapping the S1 Dorsal Root Ganglion Location to Determine Ideal Lead Positioning and Predict Postoperative Programming. 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y at the Neural Interface, 24: 758-762. 

 

上一篇: PLOS Medicine:感染人乳头瘤...

下一篇: J Intern Med:合成代谢类固醇...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