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晚清时期,英国外交官被杀,英国要求道歉,我国派郭嵩焘到英道歉

时间:2019-11-12 11:57: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晚清时期,英国外交官被杀,英国要求道歉,我国派郭嵩焘到英道歉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外交方面可谓是受尽了凌辱,特别是在与英国签订了《善后章程》之后,清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根据条约规定:“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这就是外交上所谓的领事裁判权。

因此,每次当外国人犯事或者有外国人被杀的时候,不论是当时的地方政府,还是清廷,都十分地头疼,因为不论如何处理,都是两面不讨好。

处理外国人,外国政府不满意,会派遣自己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耀武扬威;处理中国人,老百姓不满意,造成极大的民怨,搞不好就会闹起民变,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1875年的时候,在云南的腾冲县,有一个叫马嘉理的英国人因为与边民发生了冲突,然后被边民给活生生地打死了。事件发生之后,英国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这个条约是完全依照英国政府的意图签订下来的,让英国由此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

除此之外,清政府还需要派遣一个专门人员到英国去赔礼道歉。李鸿章经过再三考虑之后,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在人选问题上面,李鸿章推荐了一个叫做郭嵩焘的汉族官员。

郭嵩焘是谁呢?李鸿章老师曾国藩的同乡,当年一起在曾国藩麾下做事的时候,两个人就有很多的来往。因此,这次事件,对于郭嵩焘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选择郭嵩焘,而不是其他人呢?这要从郭嵩焘的经历以及一贯的主张说起。

郭嵩焘出生于1818年,家乡在湖南的湘阴,与曾国藩的老家相隔不远。因此,在读书的时候,就结识了曾国藩、刘蓉等名士,并与其结为了挚友。后来,在经历了五次会考之后,郭嵩焘终于考取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在编京官,在翰林院任编修之职,与曾国藩在京城里面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清苦日子。

后来郭嵩焘与曾国藩先后丁忧回乡守孝,不料这个时候发生了震动清王朝根基的天平天国运动。由于清王朝的八旗兵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清政府就命令各地官员和候补官员组织团练围剿太平军。

曾国藩本来没有打算起兵的,在郭嵩焘为首的名士多次催促之下,终于答应了组织团练,而郭嵩焘也被曾国藩引为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在之后的战争岁月里,郭嵩焘作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一直相随,并且认识了李鸿章等人,为自己未来的仕途生涯搭好了桥梁。

郭嵩焘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外国的事务,曾经临时客串过咸丰帝的老师,因此后来被派往烟台处理海口税务。这个时候的他,认识到了清政府与外国的真正差距,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所以积极地支持“洋务运动”。

而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洋务派”不同,郭嵩焘更希望清政府能够从制度方面学习当时最先进的英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器物方面,这样的思想可谓是开了当时之先河,也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抨击。

在1875年5月,日本兵侵犯台湾,郭嵩焘因为恭亲王奕䜣、李鸿章的推荐,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接见,让他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之后不久,他被两宫皇太后任命为福建按察使,在任上,他写了著名的《条陈海防事宜》,一时之间,名震朝野。

郭嵩焘到了英国之后,完成了朝廷安排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建议清政府在别的国家建立使馆,派遣公使,因为这是世界之潮流。清政府很快就按照他的要求做了,在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自己的使馆。

在清政府晚期的外交史上,中国一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民族自尊毁于一旦。还好有郭嵩焘这样的有志之士,虽不能力挽狂澜于即倒,也为国家和民族挽回了许多的损失。

在《清史稿》中,作者赵尔巽这样评价郭嵩焘:“中国遣使,始於光绪初。嵩焘首膺其选,论交涉独具远识。”而清政府的官方更是评价他:“(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

参考资料:《清史稿》、《善后章程》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原创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有何异...

下一篇: 盛松成: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恰到好处不宜再收...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