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80年代农民进城难?一群温州农民自己掏钱建了一座城
时间:2019-11-15 23:16: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9月25日,38万温州龙港居民迎来了一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龙港镇撤镇设市——这意味着,龙港镇成为了历史,龙港市诞生了。从此,龙港完成了从乡镇到城市的跨越。
龙港镇撤镇设市为什么值得大书特书?因此,龙港市不仅仅是全国首个“镇改市”,还是一座由温州农民自己掏钱建立的城市。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头说起吧。
1984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浙江温州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温州苍南县急需一个港口物资进出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区域。经省里批准,设立了龙港镇。
龙港镇虽然问世了,可由于没有得到国家投资,集镇建设极为缓慢。怎么呢?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颇有商业头脑的温州农民搞家庭工业、开个体饭店、贩卖服装等,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腰包鼓了起来。龙港镇周边地区的许多农民,看到了集镇建设蕴含的巨大商机,便自告奋勇,要求到龙港镇来投资。
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温州农民的举动,实在再正常不过了。可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这样做无异于“石破天惊”,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障碍。别的不说,农民投资集镇建设,土地怎么征用?剩余劳动力怎么安置?农民进城后吃饭、看病、子女读书怎么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由谁来搞?
这些问题,直到1984年,龙港镇来了一个新的领导陈定模,才得到解决。
陈定模是一个颇具创新意识的人,他在主政钱库区时,建立了“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同时,他有非常务实。到了龙港镇后,他认为要突破农民投资兴建集镇的障碍,还得解决户口问题。
陈定模找到所有能找到的文件、报刊,终于在一份“一号文件”找到答案:“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有了政策支持,陈定模的胆子变大了。在县里的支持下,龙港镇出台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文件:“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
龙港镇把规划好的龙港镇土地分为6个等级,不同的等级被标以不同的价格,鼓励周边农民在龙港投资盖房,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用以解决资金难题。
消息传出,龙港镇和周边地区的农民潮水一样涌过来。县里很开明,把审批权全部交给镇政府。这加快了农民进城的步伐。
在两个月时间里,龙港镇就收到了近千万元“公共建设费”。更为难得的是,集中了一大批吃苦耐劳、愿意建设集镇的农民。
有了钱,有了劳动力,集镇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1985年,集镇建设进入高峰,全镇有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工地上仅工人就有1万多人。
两年后,龙港镇就基本建成。这是中国第一个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完全由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的集镇。
龙港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还是全国有名的“改革先锋”,头上有“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等光环。龙港镇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城”,不但是温州人的骄傲,更是中国农民的自豪。
如今,龙港镇发展得怎么样?
数据显示,到2018年,龙港面积已扩大至184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8万。2018年龙港镇地区生产总值29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6万元,城镇化率达63.2%。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龙港镇变成龙港市后,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资料:《陈定模:我的农民我的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撤镇设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