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七十年】长沙芙蓉区:诗与远方相拥来
时间:2019-11-19 08:25: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绘“绿色”新景、 做“古色”文章、承“红色”基因——
诗与远方相拥来
位于杨家山社区的“红色芙蓉陈列馆”。
都正街大剧院,如今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去年5月,芙蓉区启动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工程,不搞大拆大建,全力将白果园化龙池片区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厚文保资源都保存了下来。龙欣 摄
浏阳河东岸风光带。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芙蓉区委宣传部提供)
邢 骁
“芙蓉国里尽朝晖”。在长沙市芙蓉区赏古观今,市民游客大可“饱腹而归”。
马王堆汉墓、浏城桥楚墓、走马楼简牍等考古发现闻名中外,宝南街、都正街等历史街巷纵横密布,程潜公馆、磻石山房等名人故宅保存完好,定王台、化龙池等古迹名址延续至今……时空不断更迭,为这座古邑创造了不少历史记忆。酝酿在土壤深处,这些记忆化为潜流,一经后人寻溯,芬芳扑鼻而来。
积淀厚重似书,风景秀美如画。九曲浏阳河在这里穿城而过,水绕城、城傍水,水鸟逐影低飞、草木相映成趣。随着一河两岸一个又一个国际化元素傍水而生,老城新景不断涌现。
“古色”“绿色”“红色”……品读这座“多色”小城无需在厚重史册中苦寻踪迹,一步一景间,诗和远方正相拥而来。
一河两岸绘新景
浏河兴则芙蓉兴,浏河美则芙蓉美。
早在千年以前,屈原、杜甫等先贤便在词赋诗歌中,绘就出一幅风光长卷、水墨浏河。如今坐拥10公里水岸线的芙蓉区,在不负天赐美的逐梦中,将一河两岸绘出新景。
10多年前,老百姓一度抱怨,浏阳河正从“清”到“不清”。为保护浏阳河属芙蓉段水环境,2006年7月芙蓉区委、区政府,决定花重金改善区域水环境,提升沿岸居民生活质量。
水质要提升,截污处理系统建设和污水处理是关键。2014年,芙蓉区完成了全部污水管网建设和沿线杉木港、六厘港、罗溪港、泉水塘、姚托撇洪渠、砂嘴子6个排口的截污改造;2017年,芙蓉区完成辖内罗溪港、双杨渠、沙咀子港等在内的13处黑臭水体治理,一条条黑臭河清澈起来。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芙蓉区实行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先后完成砂场整治、500多户畜禽养殖户全部退出和石材加工厂全部退出或拆除;针对水上餐饮经营活动的船只,芙蓉区采取“零容忍”态度,落实两天一查、一周一报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河长上岗,“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2017年,芙蓉区建立河长制,党政一把手管河,一竿子插到底,层层压实河长责任。
浏阳河芙蓉段如今清波泛起,从“清”到“不清”,又从“不清”到“清”。
站在浏阳河畔,听呐喊阵阵,歌声、助阵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看龙舟你追我赶,响起竞渡的棹歌。今年4月20日至22日,中华龙舟大赛(长沙·芙蓉站)在浏阳河芙蓉区段举行,这是芙蓉区连续第3年举办该项赛事。清清九湾、悠悠浏水,被各方盛赞为“最美赛道”。还有芙蓉区深厚的历史底蕴、秀美的生态、热烈的赛事氛围,给参赛各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水润芙蓉,如今不仅浏阳河河湾清澈、波光粼粼,更滋养了两岸的人文。坐拥10公里水岸线,马王堆、东沙古井、隆平水稻博物馆等区域名片闻名遐迩,芙蓉区如何深挖生态人文禀赋,做好品质倍升的大文章?
芙蓉人着力发挥名河、名歌、名人、名址、名景的产业聚集效应,通过水体治理、遗址恢复、景观再造、完善配套、培育产业,全力建设一个名河为轴、名歌相伴、名人相望、名址驻足、名景留影的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如今在浏阳河西岸的汉文化街,“辛追”衣阙翩飞,这座高达10余米的辛追夫人复原雕像“目光”深情,在雕像南侧,占地约300多平方米的汉文化数字化展示厅还能通过4D技术,还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夫人辛追的生活场景。
“青山不墨千年画,浏水无弦万古琴”,不远处,汉桥以马王堆出土的汉琴为设计灵感,连通浏阳河东西两岸。长桥卧波,夜晚灯光璀璨。还有汉文化广场、龙舟文化馆、汉韵花街等文化元素的不断注入,让游客市民今后有了好去处。
在浏阳河东岸,“稻菽千重浪”已然成为一种情怀。天高云阔之下,6颗金灿灿的饱满“稻粒”集聚成盛开的稻花,“非一般”颜值的隆平水稻博物馆,不断向世界讲述“最美耕耘者”的故事。今年9月底,这个我国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开馆,展示了杂交水稻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以及中华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和水稻科技。
今后,展厅将综合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和场景等多种方式,为参观者的学习提供方便。观众除了能在展厅感知和学习水稻文化知识,还可以在博物馆文化园区开展户外稻田体验活动。目前,园区已开辟水稻梯田,由湖南水稻研究所专业人员种植了全世界优秀水稻品种,为观众在稻田开展户外体验活动提供天然场地。
浏阳河畔不缺浪漫动人的爱情传说,芙蓉人敢为人先,建设了婚庆产业链条完整浏阳河婚庆文化公园。今年国庆期间,婚庆园人气爆棚,草坪婚礼、教堂婚礼接踵而至,情景演出、美食派对、微电影自拍等文化创意活动与泡吧观影、亲子游乐等休闲业态交映。
浏阳河两岸文化产业带正成为长沙人流连忘返的时尚休闲空间、创意集聚的特色产业长廊。
老城古韵展新姿
阳光从长沙国金中心穿隙而过,折射在定王台街道白果园化龙池片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裁缝杨正香推开窗户,感受着一缕缕直射屋内的阳光。窗楹上,杨正香亲手缝制的红色中国结随风飘荡。
今年国庆节期间,位于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二期全面完工,观音井巷、东茅街巷、丰盈里巷、丰盈西里巷、苏家巷5条巷子正式开街亮相,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不少游人过来“围观”,现场十分热闹。
去年5月,芙蓉区以“延续城市文脉,回归城市本源”为宗旨,启动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工程。
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社区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危房改造、立面改造、功能改造为主,全力将白果园化龙池片区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厚文保资源都保存下来。
“项目恢复和重塑文化古迹12处,14条共计3.3公里的历史步道上,明清、民国、苏式等各类风格的建筑穿插,打造出一道最美‘天际线’。”芙蓉城投有关负责人说,在改造风格上,坚持修旧如旧,展现城市包容性,体现老长沙韵味;在改造过程中,尊重历史,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无缝融合,使不同风格的建筑浑然天成。
在留住老城文脉的同时,该区还对不少居民的住房进行提质改造,杨正香家首批获益。“宽敞明亮、功能齐全,完全超出我的预期。”今年春节前夕,杨正香一家搬回改造后的新家。预计今年底,该片区改造将全部完成,届时,将有2600余户居民的安居梦在白果园化龙池片区的“老街巷”开花。
老泉别径苏家烟,古屋檐牙啄云天。近段时间,杨正香起床后的头一件事就是在白果园化龙池片区走走看看,修旧如旧的家园让她异常兴奋。黛瓦白墙、木制窗门、仿古屋檐、青石板路……如今,这里静谧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老长沙的历史沧桑感。
距离白果园化龙池片区不到1公里的长沙百年老街——都正街也因有机更新发生变化。2013年,芙蓉区启动对都正街的有机改造,更新基础设施,改造房屋外立面,都正街和沿街贯穿的7条小巷面貌一新。
茶叶古玩、老字号小吃,连同充满现代气息的咖啡吧一道,也注入了老街的业态之中。通过量身引进时尚文化元素、现代商业理念,使得都正街既承载老长沙风味,又代表新长沙风范,成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共赢体。
底色如旧,气韵亦新。漫步都正街,仿佛感受着老长沙的文化脉搏。詹王宫还在,城隍庙在,文昌阁在……小小地块,集中了长沙古城的文脉精华。
街巷门庭若市,行人悠然;曼妙女子身着旗袍走在清香流,一颦一笑温婉动人……如今的都正街已成为长沙又一个历史文化地标,在这里,除了感受老长沙的记忆,我们能找到许多时下年轻人最爱的小清新元素,对于爱旅游的女孩子来说,这里俨然又是一个拍照打卡地。
芙蓉区街巷湘韵浓厚,别具特色,可用“官”“商”“文”三字概括。
定王台以汉代长沙王——定王刘发带回长安之土筑“望母台”而得名;马王街因后人纪念五代时,被后唐册封为楚国王的马殷而得名;府后街,是清代长沙府衙的后街;藩后街,即藩台衙门的后街;都正街,即掌管一省军事的都司所在地。还有东牌楼、司门口、县府坪、游击坪、千总巷等老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官街”。
芙蓉区地处长沙市中心,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流金淌银。宝南街因宝南钱局而得名,宝南钱局的铸币历史从康乾盛世至清末,长达两个多世纪,成为旧时创造财富的宝地。化龙池、织机街、鱼塘街、登隆街、黄泥街等都是昔时繁华的商业街。
一批街巷文化底蕴深厚,文运街即清代贡院所在地,化龙池巷仍保存着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善化学宫残墙,白果园巷在清末民初形成了长沙最著名的公馆群,苏家巷老泉别径是苏洵以诗会友的地方……如今这些地方面貌一新。
出门见绿、500米见园。从浏阳河到城市腹地,芙蓉区还围绕增绿、添色、造景三大目标,计划在2020年之前建设1000公里绿道、1000公里慢步道,实现主城区新增公园和游园100个,提质改造一批居住区公园,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画卷。一个个“城市绿肺”的新建和改造一举两得,不仅“吸睛”,还让百姓呼吸到更为清新的空气。
步入新时代,老城古韵新姿正展。承载芙蓉区底蕴的,并不仅仅这些,以马王堆汉墓、浏城桥楚墓为代表的楚汉文化遗产更是蜚声中外。
红色底蕴广“圈粉”
开慧双拥社区公园,静静矗立在文艺路街道识字里社区。1930年,伟大革命烈士杨开慧在此英勇就义。
多年前,开慧双拥社区公园还只有一个雕塑和几片绿化带。2017年6月,社区通过查阅文献,考究整理及走访等形式,详细回顾了杨开慧的生平,之后精选总设计师重建开慧公园,嵌入开慧故事,增设烈士纪念碑和《蝶恋花》主题诗词墙,锻造祖国山河墙。
同时,社区还辅以二维码形式,让更多人随时随地了解杨开慧的生平事迹,并定期在此开展开慧精神宣讲活动及以弘扬开慧精神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此外,社区充分利用办公楼阵地,通过还原开慧烈士生前生活场景和摆设物件,解读开慧故事、播放开慧影片、摘录开慧语录来打造“开慧微展厅”。
家距开慧公园不足6米的杨克起,是一位专注红色题材的著名画家。70岁高龄的杨克起对开慧烈士有非常深的情怀,曾创作了毛泽东、杨开慧青年伉俪在长沙清水塘生活的著名画作《人间知己》。在开慧公园的打造中,社区不断征求杨克起的建议,让这里的红色元素越来越鲜活。
“如今咱们开慧公园人气可旺了,每天自发来参观学习的人不计其数。”文艺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近几个月,杨克起义务为社区作杨开慧油画、写情景剧剧本、讲浏城桥故事,大力传承开慧精神。
芙蓉区红色底蕴深厚。1903年,12位爱国青年学子邀集教育大家周震鳞先生创建修业学堂,修业学堂置小学、中学、师范、农职于一校,是湖南最早的现代教育综合性学校之一。很难预料,16年后,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会在这里的一间宿舍诞生。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在修业学校任教历史期间,创刊了《湘江评论》,并亲任主编。
今年1月,修业学校正式启动挖掘红色文化及校史建设的提质改造,建设“湘江评论陈列馆”,校园内南楼一房间为毛泽东撰写“湘江评论”编辑部旧址,其墙面、地面、书桌、柜子等都呈现百年前的原貌。云涌百年,今天的长沙市修业学校依然矗立。
老式木床、破洞蚊帐、一张长桌一盏油灯……在马王街28号的修业学校,笔者看到了一间毛泽东任历史教员时的复原住所。修业校园里,《湘江评论》主题雕塑、《湘江评论》编撰旧址低诉光阴。《湘江评论》陈列馆和修业学校校史馆内,历任校长、著名校友的展示墙上,有毛泽东、徐特立、黄兴、周世钊等振聋发聩的名字。
前不久,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石砖外墙,青瓦屋顶,经修缮后的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已对外开放。
“这是程潜湖南和平起义通电手稿草稿,这是刘少奇任命程潜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任命书……”伴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这一件件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顿时鲜活起来。
近年来,芙蓉区不断挖掘和拓展全区红色元素。去年底,位于马坡岭街道安子岭社区“红船初心馆”,是长沙首个“红船精神”主题党建文化阵地,开馆后一直“圈粉”,温度不减。
“家门口有个这样的红色教育基地,真好!”市民陈女士是一名共产党员。她说,自从这个“红船初心馆”开馆以来,他们全家老小都会利用空闲时间过来学习、参观,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特别是对家里的孩子而言,是难得的教育机会。
在杨家山社区,往来于“红色芙蓉陈列馆”的市民群众每天络绎不绝。“你们知道吗,作为长沙中心城区的芙蓉,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老党员张定浙娓娓道来,带领居民探馆访史、追忆红色岁月。
这个由芙蓉区打造的陈列馆由“追怀风雨寻梦”“求索峥嵘岁月”“改革载誉而歌”“致远扬帆起航”4部分组成,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文史资料、运用传统展示手段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沙市芙蓉区创建以及开展革命的历史。
青砖黑瓦的老屋连墙接栋,有了“红色陈列室”等新名字;活动广场、“连心广场”,激昂嘹亮的红歌随风飘扬……
不只是“红船初心馆”和“红色芙蓉陈列馆”。芙蓉区红色元素如今遍地开花,逐步构筑起了集教育、体验、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生态群落。
这些红色资源,正转化富脑袋、富口袋的富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