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是怎么毁掉的——高考报考常见误区解读(下)
时间:2019-10-30 15:39: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我们在高考报考过程中,常见误区包括自然发生法、目前趋势法、最少努力法、拜金主义法、刻板印象法、橱窗游走法、假手他人法。今天就来介绍剩下的几种手法。
刻板印象法
刻板印象就是在高考报考过程中,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领域。根据固有的观念和经验指导高考报考。
比如,不少女同学的家长会建议考生选择学习师范类专业或者护理类专业,理由是“一个女孩子,当个老师挺好的,一个女孩子,当个护士挺好的”。这显然是不对,因为并不是所有女孩都适合从事教师或者护士职业,也不是所有女孩都只有这两种选择,这种大而化之的建议是不负责任的。
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家长按照自己的经验给考生建议:我当年如何如何,所以你也应该如何如何。这种依赖于经验的非理性的思考不足为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中国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基本完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过度,你不能拿三十年前的经验来指导三十年后的实践,真理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都会变成谬误,更何况已经过时的“经验”呢?
橱窗游走法
橱窗游走法就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尤其是身边的“成功人士”。看隔壁王小二学金融赚了大钱,于是我也学习金融;看单位老刘的儿子学法学成为了“金领”,于是也让自己家孩子学法学。
橱窗游走法的标准句式是:你看谁家的谁谁,学了什么什么,现在在哪里哪里工作,发展得特别好。所以学习什么什么,到哪里哪里工作,发展也会特别好。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你不是他,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对于别人是良方,对你来说可能是毒药。
这往往是由于考生和家长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以我们在高考报考之前要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行业、职业、企业的信息。没有充分信息支撑的决策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从众心理”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表现,所以才出现了“热门”以及“随大流”。跟随别人走,或许可以降低我们的外在风险,但总跟在别人后面,你很难做出大的成绩。所以,需要问一问自己,“我究竟喜欢不喜欢,我究竟适合不适合?”
假手他人法
我们有一个通病,面临重大选择时的时候,总是期望别人帮自己做决定,给自己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虽然经常事与愿违,但我们却乐此不疲。
假手他人法第一个表现就是让父母帮自己决定,父母也愿意“越俎代庖”,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在我们传统的家的文化影响下,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做父母的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其实,我们父母很难对孩子的一辈子负责,不仅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也没有这个权利。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道路,谁也不能代替走完人生的道路。即便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一切,想想,那将是怎样一种可怕的景象啊!太确定的人生必然少了很多的乐趣。
第二个表现就是让高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帮自己决定。这源于一种天然的信任和依赖,以为老师会像解决数学难题一样帮他解决高考报考,老师会像模拟考试一样给他一份标准答案。不可否认,高中老师在教学上是比较有经验的,但是在高考报考这件事上则不一定。很多高中老师在师范类专业毕业之后就开始教书,他们对于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普通高校开设情况、行业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等未必了解。所谓师道,就是去问那个位置上最懂的人。所以,如果你未来想到中学从事教育工作,你可以请教你的高中老师,如果不是,建议考生要慎重。
没有人能替你报考,说到底,这是考生自己的事情。所有的意见都是用来参考的,只有自己的意见才是用来执行的。
人生幸福才是原点问题
人生幸福才是我们高考报考的原点问题,我们的所有选择都是以帮助孩子获得人生的幸福为目的的。
孩子只有过上了他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幸福。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是:孩子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决定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有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决定孩子大学应该学什么,高考填报应该选择什么。
那么我们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过上什么样的人生吗?绝大部分家长是不清楚的。否则,高考悲剧就不会层出不穷了。
要想知道我们的孩子想过上什么样的人生就得帮孩子做自我探索,去发现孩子的职业兴趣、性格类型、天赋技能和价值观。只有认识自己,孩子才能发现自己,才知道自己骨子里最想要的是什么,他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探索,孩子在哪些领域和职业岗位上能获得这样的人生回报,也就是做行业职业调研。
认识了自己,也了解了工作世界,将二者进行对接,就是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了。方向确定以后,我们才能够知道孩子适合学什么专业,然后对院校专业展开调研,最终确定两三个适合孩子的专业。最后根据孩子的成绩挑选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