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古代考个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了考试内容,让人望而生畏!

时间:2019-11-01 00:40: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在古代考个武状元到底有多难?看了考试内容,让人望而生畏!

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它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教育考试制度,对后世及西方影响深远。今天,我们仍能从公务员考试,看到科举制度的影子。

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来说,最高荣誉便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堪称人生的巅峰。其实,在古代,状元又分为文状元和武状元。武状元同样也要经过考试才能取得。论及武状元的考中难度,一点也不不比文状元低。

武举制度创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据《新唐书》载“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唐代的武举考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马上骑射功夫,包括长垛、马射、马枪三项,这是武举考试中评定成绩高低的标准;二是身体、体力、体能等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三是对武器的运用及掌握熟练程度。

唐朝时期的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每年三月开始,到玄宗时期改为正月开科。只要年满18岁,缴纳13年的“品子课钱”就可以报考。唐朝武举停办于公元798年,前后共90余年。在唐朝的一众武状元之中,最著名的一位要数中兴名将郭子仪。如果没有郭子仪,大唐搞不好真的就亡于安史之乱了。

到了宋朝,武举重兴,与进士、诸科并列,列为“常造”。在考试的内容上,宋朝取消了翘关、身材、负重等科目,增加了兵书策义等军事理论,这对于提高军人文化素质无疑有积极意义。宋朝的武举三年一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大宋虽然重文轻武,但是在地方各州县学和国子监中都设置了“武学”一科,学制三年。

明清两朝,武举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日趋完善,更加地制度化。仿照文科考试形式,武举也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童试和乡试三年一次,考中者分别获得武生、武举称号,相当于文举中的秀才、举人身份。后面的会试、殿试跟文举差别不大,殿试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明清两朝武举的考试内容为策论加弓马结合的形式,考试分为内外场,内场考文辞,即文化水平,外场考的就是实打实的武术了。清朝武举除了重视骑射功夫,还增加了“技勇”一项,包括开弓、舞刀、掇石。弓分三等,最高十二力;石头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这里补充说一下,清代的一斤是596克,接近现在的1.2斤。至于舞刀,明清武状元考试大刀最重达三百斤。

按照武举考场要求,考生要能做到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合格者才能参加下一轮的笔试。可以想象,没有强壮的身体素质,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辛勤付出,一般人哪里有进场参加考试的机会。即便是奥运会、世锦赛的冠军,也不敢说有把握能考个武进士。

另一方面,练武消耗极大,营养必须要跟得上,普通家庭还真承担不起。从这点来看,培养一个武状元的支出成本,不会比文举差多少,就像现在的课外辅导一样,很烧钱啊!

上一篇: 探求家电零售创新大未来

下一篇: 原创泰国已故王室顾问故居灵异事件:散发熟...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