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训练“专注力”是个伪命题,别把孩子都逼成演员

时间:2019-11-06 00:09: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训练“专注力”是个伪命题,别把孩子都逼成演员

天下网商记者 王安忆

一片质疑声中,浙江金华的小学生们全部摘下了“脑机接口头环”。

下课后小学生们摘下了头环

据媒体早前报道,某镇中心小学引进了一款名为“赋思头环”的头环,其前额处配有三色亮灯标识,上课专注亮红灯,比较专注亮黄灯,走神亮蓝灯。老师以此方式监测学生注意力状况并打分,还会像考试排名一样发到家长群里。

老师以此监测学生注意力状况并打分,还把排名发给家长

一时间,研发该头环的BrainCo被冲向舆论风口,争议主要集中在,头环对提升专注力是否有效、佩戴头环是否被视为“监控”等。

对此,BrainCo回应称,赋思头环是一款训练学生提升专注力的仪器,并非用来监控学生的产品,且老师只能看到所有学生的平均数值,用于调整课堂设计,而报告也不会发给家长。

然而,赋思头环真的能够“准确有效地检测学生的注意力”吗?而老师家长一味追求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又有意义吗?

训练“专注”是一个伪命题

妄想让大脑持续“全神贯注”于一个任务,本身就是违背了大脑的天性。

新京报《小学生戴头环紧箍监控走神,这是把科学性置于地上摩擦》一文中写道:根据传统的大脑和心理认知理论,不同年龄段的人,注意力集中时间有较大差异,幼儿一般为10-15分钟,小学儿童是30-40分钟,青少年也不过50分钟左右。

智能头环宣传页面给出的“注意力指数图”

确实,人的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

一种叫做“默认模式”,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叫Mind wandering,翻译为“出神”。

默认模式下,大脑的激活方式是弥散、低度的,甚至关闭了外界输入通道,人的思绪会游走在被隐藏起来的信息、画面以及过往记忆中。

关于默认模式,有个最典型的例子——人们洗澡的时候,通常处于一天内最放松的时候,也是灵光乍现、点子最多的时候。研究发现,我们一天中醒着的时候,大约有50%左右的时间花在了“胡思乱想”上。

另一种叫做“执行模式”,也叫做专注状态。此时,大脑的激活方式是集中而高度的,会“全神贯注”于当下的任务。著名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状态称为“心流”(FLOW)。

图片来自:animationmenter

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然而,神经科学家Michael Halassa通过研究发现,即便处于专注状态,人们还是不免会“分心”。

这是因为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物时,神经网络的活动会抑制其他信号,使我们的意识可以从大量的信息中区分“噪音”和“主体信息”。

问题在于,被大脑所抑制的噪音,有可能隐藏着重要信息。为了避免遗漏一些可能造成致命后果的信息,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双保险功能,会定时“扫视”一遍这些噪音。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Ian Fiebelkorn发现:这种“扫视”大约是每秒4次。

这便意味着,注意力并不能持续、不变的投注在一个事物上,而是在不断波动。当注意力到波谷时,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吸引或干扰,这也就构成了“分心”。

如同Fiebelkorn所说:“注意力并不是一束稳定不变的探照灯,它是不断闪烁着的。”

由此看来,对大脑来说,保持在“默认模式”是正常状态,而当我们专注于一项任务时,走神也是一种常态,“完全不走神”才是异常。

因此,过于追求“专注”,甚至通过训练去提升专注力,本身就像是一个伪命题。

机器无法读懂真实的内心

可是面对多方质疑,BrainCo在声明中表示,“神经反馈训练养成高效学习习惯的机制,与学习游泳,学习骑自行车一样,为能力训练,赋思训练系统只需要一周训练一次,并不需要每节课都使用。”

问题在于,BrainCo宣称的神经反馈技术,能够多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专注程度?

知乎上认证为牛津大学教育学硕士的账号“BirdyandKids”发文驳斥了BrainCo,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一定不能送孩子去这样的学校。”

知乎上关于此话题的回答有2710个

他表示,头环使用是Neurofeedback(神经反馈)的方法,通过测量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得出孩子是否“专注”的结论,但目前关于Neurofeedback的研究较少。

有研究显示,当一个人的大脑中,Beta波比较强烈的时候,证明这个人在从事“专注”的活动,但至于这个人究竟在专注什么,机器其实并不能分辨出来。

也就是说,当学生上课“专心”看小说,或是正在仔细研究着老师讲课时手舞足蹈的动作时,那他在机器眼里也是专注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学生正处于“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中,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思考问题时,也可能会被机器误解为走神或者发呆。

总之,赋思头环检测方法的空间分辨率极低,无法检测更具体的神经信号。因此,仅仅依靠头环所得的数据,作为衡量学生注意力的标准,也是有失偏颇的。

怎么样的科技才是善良的

还有一件更耐人寻味的事情:有老师评价,学生戴上头环后,回答问题的声音比平常响亮,成绩也提高了;也有学生说,自己戴上头环后可以认真听讲,作业正确率提升。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购买者对售价在3500-4000元的“赋思头环”的也给出满意评价。在京东自营旗舰店,300+的评价中好评度高达99%,这些自己掏钱购买头环的家长反馈:“孩子用完,再也不敢走神了”、“用完头环,期末考试成绩提升了十几名”等。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想象一下,学习时,如果老师一直站在旁边盯着你,工作时,如果老板一直在旁边观察你的一举一动,你能不努力学习吗?能不尽心工作吗?

这种效应被称为“霍桑效应”,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时,会刻意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助长”或“观众效应”,也就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就会提高当事人的活动效率。

以北京第五十六中学为例,学生们甚至开始力争注意力第一名。有学生一上课就打开文具盒,把笔一支支排好,擦干净,再一支支转,一堂课下来头上始终保持红色,专注力值全班“最高”。还有学生发现,如果想要分数快速提高,盯着一条裂缝看就是了。

当注意力从手段沦为竞赛的目的,当孩子为了讨好师长开始学习注意力“表演”,这样的技术还有意义吗?

除了头环,科技正在越来越深地介入课堂教育,有的学校在教室内安装了摄像头,家长可以通过APP监督孩子;有的学校在校服上镶嵌芯片,考勤、定位、抓拍学生进出校园的视频,一旦在校期间脱校服,甚至会拉响警报;全国还多了很多配有人脸识别监控系统的“试点学校”,摄像头每隔30秒扫描学生的表现,学生睡觉、举手、趴桌子和阅读的次数都能被准确识别。

引发热议的教室视频监控图像

当然,“技术+教育”也有一些争议不那么大的应用,比如智慧校园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校园安全;针对低龄段的学生,基于家长信息建立访客白名单,以防陌生人冒名接送等。

BrainCo在声明表示要坚持“科技向善”的原则,只是到底什么是“善”,至此仍留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 本文部分动图和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

上一篇: 原创别再烦恼秋冬背什么,时尚咖们选择“流...

下一篇: 原创听信谗言!800万美元换3000枚核...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