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临近年底,又到讨账高峰,借条上有这4种情况的,钱不一定能要到
时间:2019-11-07 17:18: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农民去城市打工也都感受出来了,城市虽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事情要忙,外加城市生活的压力在那摆着,所以很多人除了忙自己的事情,对其他的东西都不太关注,这就是为啥不停的有报道说城市里边就算是有个老人晕倒在马路上了,来来往往的人看到了也跟没看到一样。其实除了对看到的事情冷漠外,在城市里边,大家对金钱也看的很紧,不是实在说不过去,绝对不会把自己的钱给借出去,所以城市人习惯了遇到难处就去银行贷款,这样也就不用给亲戚朋友张嘴了。在这个问题上,农村人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比较传统了,农民真要是有了经济上应付不了的事儿一般都会去找姑舅之类的至亲寻求帮助,不过近年来有些人赖账让农民现在是“诚惶诚恐”,碰到上门借钱的就格外的纠结,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
这些年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也为了让借钱给自己的人放心,有些人借钱时会主动提出来写借条。虽然有了借条不一定能按时还款,但起码相当于有个约束,于是农民看到借条也就心安的把钱借出去了。按照农村人的习惯,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都是讨账的高峰,但要提醒农民的是借条上有这5种情况的,钱不一定能要到,赶紧看看你的借条上写的有没有吧。
第1种情况:借款人署名使用只有本村人知道的称谓
在农村,曾经流行“贱名好养”的说法,所以很多老人都没正儿八经的名字,包括一些农村的70后至今还被人称呼为“狗剩”“驴娃子”“二狗子”“马栓”等,这些称呼被喊了大半辈子,农民们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提到这个称呼,大家都知道是说的村子里边的谁,但这些在写借条时却不能用,因为这些名字在很多农村都广泛存在,而且属于农民比较口语化的戏称,所以农民如果借钱给别人的话,对方签字一定要写大名。如果对方已经写了这些别称,那你可要当心了,很可能这些借出去的钱不好要回来了。
第2种情况:语意不明,有歧义
中国的汉子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场合往往就会有不同的作用,就像农村说的亲戚,其实以前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亲指的是父亲这边的人,戚指的是母亲那边的人,只不过后来不分那么清楚了,就统称为亲戚了。不过借条涉及到了钱袋子,可不能有半点马虎,举个例子,有人写借条时写“今欲向老赵借款3000元”其实就有歧义,因为欲借是借了还是没借呢?“欲借”只表达了借款人借钱的意向,却没有结果,所以更准确的写法是“今借到老赵人民币3000元”。类似的语意不明,有歧义的地方还很多,农民可要细致点。
第3种情况:多音字尽量不用
前边也提到了,汉文化博大精深,有时候同一个字,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语境就能有翻天覆地的差距,比如说“咦”这个字,可以是吃惊、不耐烦、无奈等等,所以在写借条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掉这些字眼,以免带来麻烦。
第4种情况:不要有任何涂改痕迹
虽然农民把钱借出去的本意是帮助别人,但因为借钱借成仇人的情况也不少,为了避免以后拿借条要账的时候对方出现扯皮的情况,最好确保借条上不要有任何涂改的痕迹,否则真要是碰到了借款人咬定借条被修改过,那就是百嘴莫辩了。
话说回来,其实很多人借钱还是能应时还上的,至于说赖账不还的也只是少数,写借条也确实有必要,因为钱借出去就已经是帮了大忙了,给出钱的人一点心理保障也不多于,我个人还是十分支持的。临近年底,又到讨账高峰,借条上有这5种情况的,钱不一定能要到。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