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犯的考研大忌之“间歇性努力”

时间:2019-11-08 14:45: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不可犯的考研大忌之“间歇性努力”

编辑:凯程金融

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过《间歇性努力的人,持续性一事无成》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两种努力类型:间歇性努力和常态化努力,来看看你是哪种努力类型的人吧!

间歇性努力是这样的:

你办了一张健身卡,决心重塑自己的身体和生活。1 月 1 日开始,12 月 31 日到期,中间只去过两三次。

你买了英语六级的单词书,占了图书馆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最后脑子里,除了对 abandon 滚瓜烂熟,什么也没留下。

你天天上课学习却觉得百无聊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你决定每天放学后,拿出两个小时再充电再学点其他技能……

回寝室的那一瞬间,着了魔一样,懒神附体,凌云壮志滚一边去,舒服地躺在床上,捧着手机,刷微博刷抖音,然后不知不觉又是深夜......

这样生活特别像那本六级单词书:书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无数次,页角都皱了;但后边的内容,崭新如初,少有触及。 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又关乎成败的大事。这些细节, 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属性。

常态化努力是这样的:

坚持每天完成自己的计划,比如每天阅读一篇英语文章,从不间断。

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学习和工作。

同学聚会狂欢结束后,回去接着完成剩下的计划。

等车途中、排队途中,也利用零碎时间工作和学习。

而且不会觉得以上这些有多了不起;不会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动;也不会把这些发到朋友圈里,然后在旁边写上“我也是挺拼的”。

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这些努力,是潜意识中的自发行为,是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 这些点点滴滴、无人关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两者的对比

多数人只是在热血和堕落间徘徊:一段时间,猛冲猛打,自己感动哭了;一段时间,懒散放纵,行尸走肉一般。每个人都努力过:都有过热血沸腾、立誓发狠的时候,都有过奋进狂飙、强力输出的经历。

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泾渭分明,那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都努力过了,为什么还是没得到好运气”。实际上,努力不是重点,常态化才是关键。

对努力常态化的人的来说,努力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不管有喜恶高低、状态好坏,他们能随时进入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和快乐。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干活看心情。状态不好,身体微恙,就不干活了?不存在的。你玩王者荣耀,刷微信淘宝,需要心理建设么,需要状态好么? 你当兵打仗,事情来了,你说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你不做炮灰谁做炮灰啊?

如何避免“间歇性努力”?

不管你信不信,很多“间歇性努力,抽风式打鸡血”的考生,最后都“躺”在了“半路”上,或者“倒”在了考研的最后一个“冲锋岗”上了,没有一个能够逃脱得了悲惨结局,为此,对于考生来讲,该如何避免“间歇性努力”呢?怎样才能持续保持备考的热情与动力呢?

规避不良备考习惯

1、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一些考生复习毫无计划性、节奏性可言,每天复习的状态都是浑浑噩噩的,尤其是遇到一些复习挫折和困难时,总是采取逃避的心理面对,如在背诵单词时,背诵了几个之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就转头奔向了背诵作文模板,这样一个早上下来,单词没记住,作文模板也没弄懂,得不偿失。

2、陷入自我麻痹状态

有些考生是很有抱负的,但是也有一些考生自信过了头,甚至就有些狂妄自大了,如明知道自己学习能力有限,偏要报考一个目标过大的院校,然后一味地打着“理想”学府的标签,顶着难以言说的学习压力来自我麻痹,自我安慰,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了,其实不然,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什么目标都没有达成。

3、自制力差,三心二意

有些考生做事喜欢虎头蛇尾,三心二意,在备考考研时也是如此,学习还没半小时,就按耐不住内心的寂寞,一会拿起手机刷刷微博,一会拿起手机玩玩抖音,一会又和自己的舍友聊会天,这样下来,不知不觉一天时间过去了,回忆起一天的学习情况,计划搁浅,复习不仅没效率还没进度。

4、复习习惯投机取巧

一些考生在备考时,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机智过人,喜欢玩一些投机取巧的把戏,如总以为别人比自己笨,每天睡到9、10点钟才想起来起床学习,总以为自己的学习方法过人,错题一看就懂,不会的题一蒙就对,殊不知,这样长久下来,坑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必定会自食其果的。

5、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有一些考生更是过分,老是幻想着天上能够掉馅饼,幸运之神能够砸中自己,老想不努力就能轻松考上研究生,把自己复习的希望寄托在押题或者走一些捷径上,殊不知考研没有捷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才能成就自己,圆了自己的考研梦。

制定高效复习策略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宝宝们肯定知道啦,想要努力常态化,需要激发自己的内在动机,去发现教育学的美,发现教育的力量,从心底里喜欢教育学,然后去持续性的努力,而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要想攻克这一“间歇性努力”的现状,就需要考生从学习方法上来突破这一难题,这就需要考生做到制定高效的复习策略,而要想保持高效,就要求考生在学习方法上不断地反思、突破弱项、汲取技巧等。

如在突破弱项这一点上,考生不能采取以前面面俱到的战术了,一定要根据眼下复习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制定适当的复习策略,采取专项性、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来把自己的弱项转化成自己的优势,强项,把自己优势、强项再很好地转化成自己的提分点。

继续持续不断的努力吧!

成败归因理论里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其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努力当然是有用的,这里的努力,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甚至可能要一两年才能看出端倪。可惜大多数人在回报来临之前,选择了放弃。努力一两下就有回报?哪有这样的好事。

我们总认为付出够多,得到太少。其实,还是付出的不够。持续而稳定的输出十分重要:拆开来看,只是一件件的小事;时间长远,便是天与地的距离。

这就是努力常态的意义: 当努力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当努力对你根本不算一个要求,相信我,你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部分来源于《间歇性努力的人,持续性一事无成》

上一篇: 原创灵感来自《火箭联盟》,《BeatGa...

下一篇: 原创英孚教育要出售中国业务?毒外教、培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