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目光,吃本来就是自由的

时间:2019-11-08 17:08: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目光,吃本来就是自由的

原创: 亚然 理想国imaginist

理想国最近出版一本新书《孤独课》,作者亚然在伦敦、台北、香港三地求学,一个人吃饭、去书店、逛酒馆、写文章。其中几篇,读来都令人想起最近回归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

“不被时间和社会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时,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所打扰,无需介怀地大快朵颐,这种孤高的行为,正可谓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

“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目光,吃本来就是自由的,喜欢吃什么就放开去吃。”今天就择书中几篇与大家分享。

1.

“拉面很好吃,不用担心”

上篇文写研究生求生秘诀,谈及研究路的孤独与意志的消磨,难得宣泄一下,可能写得太过肉紧太过悲惨,朋友读到之后怕我压力太大,立即传来短讯问候,好像怕我会成为那个“因考博士衔不及格,枪杀教授后饮弹自尽”的研究生,怕我动刀动枪。

我没有怎样回复,只是传了一张照片:一大碗热腾腾还在冒烟的“一幻拉面”。另加上一句:“拉面很好吃,不用担心。”

台湾美食多,本来就不用怎么介绍,我又不是那些旅游KOL,无谓争饭食写夜市推介,比较哪杯珍珠奶茶奶香茶浓、看看哪块鸡扒多汁肉嫩。只是我真的在台北住下来之后,喝一杯现在年轻人非常时兴的水果茶也只是50元台币(朋友说是香港价钱的三分之一),在路边摊档食一块萝卜和卤水豆腐、加一碗非常好吃的卤肉饭才70元台币,我没办法不写一下台湾美食。

在台北租住在台大附近,附近就是师大夜市、公馆夜市,但在台湾一个人租房子,那些所谓套房实际上只是“劏房”,没有窗也没有厨房,所以一天三餐都要在外面解决。以前在英国,东亚人体质不可能天天薯条芝士,所以一个星期总有十餐八餐自己煮点东西,也因此自从读了研究院之后,体重急降差不多四十磅之后就一直维持在一百四十磅左右。

来了台湾,体重看来有机会回升,因为满街都是美食,情况再差再坏也至少有便利店,买个饭团也好买只茶叶蛋都好,这种有便利店的生活在英国是unimaginable(英国没有便利店,开24小时的店就只有一些通常由中东人经营的offlicense,像杂货铺一般)。

更加unimaginable的事,是台北通街开满日本非常出名的拉面店,除了游客最爱、名气最大的一兰之外,还有几间长时间都排在“日本拉面Top50”前列的拉面店,一个星期就试了其中三间,目标要半年之后、离开台湾之前试完所有,写篇日本拉面指南(台湾篇),成为学者之前先做拉面达人。这是一个人自给自足的生活乐趣。

三间拉面店(一幻、一灯、屯京),我最喜欢用虾做汤底的一幻拉面,我传餐厅菜单给在日本居住的K,他说价钱比在新宿吃还要便宜。点了一碗拉面,把面吃完之后再多要一碗白饭,拌入食剩的汤底之中,这是最美好的食法,也是最“肥仔”的食法。除了一幻之外,一灯的鸡汤拉面也非常不错,他们有特制的XO酱和虾味辣酱,而且可以免费加面,埋单也不用400元台币。

但这样没“住家饭”吃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常常吃浓味拉面),也实在不太健康。本来还想买个小煲偷偷在家白烚青菜,但最近我找到住处附近,有间叫“青卤”的小店,专卖蔬菜“十蔬餐”,无肉无味精,十种蔬菜七彩缤纷,就是放在眼前看一下都觉得健康。要做拉面达人而不会暴涨十磅,一定要多吃几餐“十蔬餐”,平衡一下。

2.

留学生思乡食谱

很多朋友在外国读书生活,几个月后就发福发胀,衫裤都要全部买大两码。我是难得异数,前年九月初去伦敦,半年之后回港一趟,上磅一称,足足轻了四十磅。去英国几年,换来学位之余,还将所有讨厌难减的赘肉都减走了,是一箭双雕。

不过,四十磅不是小数,半年更不是长的时间。家人朋友以为我偷偷去了抽脂纤体,个个都问我究竟是哪间公司的疗程如此有效,可否私下转介一下。

也有人说,一定是英国的食物太恶劣了,董桥先生最喜欢的英国作家毛姆就这样说过:“在英国要是想吃得好,你必须一天吃三次早餐。”(Toeat well in England you should have breakfast three times a day.)这句话说对一半,尤其是对初到英伦的人来说,缺乏“揾食”的经验,胡乱选一间餐厅随时中伏,随时出事。

试过在圣诞节那段时间,英国人都过年过节,很多餐厅都关门,那段时间仍然开门搏杀做生意的都是高危的餐厅。平安夜走到宿舍附近一间日本餐厅吃晚餐,平常路过通常都没几台客人,那天晚上难得满座。差不多三十镑一份定食,单单是头盘的两件豆腐寿司,就令我想起在香港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豆军舰寿司”。假期之后,那间日本餐厅恢复常态,继续只有一两台客人。

我说毛姆只讲对一半,因为伦敦还是有好的餐厅,不必每天都吃三餐EnglishBreakfast,关键在于你找不找得到。找对了,就stickwithit,那就万无一失。

像在唐人街,现在时移世易,北方菜四川菜愈开愈多,粤式点心小菜买少见少,要找一家酒楼吃点心也愈来愈不容易。伦敦唐人街旁边有条小巷,小巷上有间粤菜叫新醉琼楼,每次食过之后都觉得回了香港一趟。在外地吃中餐、饮茶食点心、用广东话点菜,为的都是一解乡愁。

香港人的第二个“家乡”是日本,所以在伦敦也要找日本菜。西伦敦的FinchleyRoad是日本人在伦敦的集中地,日本餐厅特别多,有间餐馆叫CaféJapan,坐在寿司吧台,点一个omakase,由日本师傅福岛先生发办、一共十四款寿司,非常不错,比在香港一般吃到的日本菜都要好。

不过在伦敦出外吃饭,都是高消费,动辄几十镑,所以根本不可能天天出外食饭,只能自己煮。去伦敦之前,我是典型港孩,几乎连电饭煲也未用过,现在两年未够,我已经进化到可以自制萝卜糕的地步了。原来,在外地生活不止是取得学位和成功减肥,而且还学会了煮饭求生。这是一箭三雕的经验。

之前介绍几间伦敦餐厅,懂得中文的日本同学田中兄读完之后说,“你还数漏了在格林威治的Zaibatsu”。田中兄读亚洲政治,上年在亚非学院学中文,现在于外务省工作,刚刚派驻到沈阳。我们上年都住学校宿舍,几次喝酒喝到半夜,然后每次他都在我喝到半醉半睡的时候,叫我教他中文功课。他的普通话比我说得还要标准,所以只会叫我教他中文写作。

Zaibatsu是间日本餐厅,在格林威治附近。上年几个一起读亚洲政治的同学,碰巧有两个同时生日,朋友就提议不如吃晚饭庆祝一下,所谓庆祝生日纯粹为了师出有名,吃饭喝酒聚在一起才是重点。

老家在德国的保罗在网上找到这间Zaibatsu餐厅,他说单是餐厅的名字就值得我们去了。因为我们整个学期读的学的,就是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而Zaibatsu本身是日文“财阀”的意思,读学者ChalmersJohnson写日本的发展型国家模式时就不断用到这个字。

这间日本餐厅食物非常不错,点了一碗大虾咖喱饭,味道不输日本,而且六镑半就可以埋单,这个价钱在伦敦是非常难得。

而这间财阀餐厅最神奇的地方,是当晚我们吃得七七八八的时候,餐厅突然调暗灯光,侍应唱着生日歌、捧着一个插上蜡烛的心太软蛋糕出来,祝我们生日快乐。我们四个男人脸都红了,你眼望我眼,为什么侍应神通广大知道我们当中有人生日?从来都没有人提过这餐饭是为了庆祝生日。为什么有免费生日蛋糕心太软,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都说过在英国找好的餐厅、好的食物要花工夫,然而有些时候会忽然兴起,想吃一些只有在香港才吃得到的东西,那就只可以靠自己了。幸好现在科技发达,稍稍Google一下就找到食谱,然后比较几个不同教学,找个靠谱一点的跟着做,通常都不会失手。

像在香港快餐店吃得到的蘑菇饭,在英国不会找到。但原来找一点火鸡汁和黑椒来将蘑菇煮熟,就会煮出神似形似的辣汁蘑菇饭。

我之前说自制萝卜糕,也是网上自学的。以前每年过农历新年,其中一件最期待的事,就是食到外婆自家制的萝卜糕,总是有特别多的萝卜和出奇多的胡椒味,这个味道在外面永远不会吃到。

然后来了英国读书,也就足足两年没有回香港过年,几乎试尽唐人街上每一间有萝卜糕卖的酒楼,没有一间满足到我。唯有靠自己,买一条萝卜,慢慢将整条萝卜刨成丝,然后再落镬慢慢将萝卜丝从白色炒至透明,中途加一点片糖,再调味、再蒸,然后再煎,终于大功告成。将煮法说得仔细,是要给朋友证明我真的“入得厨房”。

下一个我要钻研的食物,是“5小辣”的麻辣米线,这碗连日本乌冬集团都青睐的云南米线,在伦敦实在吃不到。到我成功之时,我就会写本《留学生思乡食谱》,专门煮香港独有的味道,造福留学生。

3.

“我是卖牛肉面的,所以我只做牛肉面”

台湾人爱吃牛肉面,通街通巷都开满牛肉面店,每家都有特色,有的靠牛肉出名、有的靠汤头留住客人。而芸芸牛肉面店,九成都是家族经营的小店,一家老少都在店里帮忙,大叔煮面大妈切菜,两个年轻人就负责收钱执台。

四个人时不时都在店中吵骂起来,大妈大叔闹来闹去,年轻的就永远一张臭脸,一个家就是这样经营出来。

这样的牛肉面店一代传一代,都有家传秘方,做出来的牛肉面也有灵魂。用日本的讲法,这碗叫作职人牛肉面。小店不像连锁店,每间都有性格,牛肉面店就只卖牛肉面,你不吃牛肉的话就不要进来了。“我是卖牛肉面的,所以我只做牛肉面。”这些老师傅应该都是小津安二郎的粉丝。

小店的性格其实就是经营者的性格,两者都一致。台湾的很多食店,一天只开门卖面几个小时,午餐晚餐中间还会落闸下场休息一下,六点开门之后夜晚八点就准时打烊,这是台湾人的生活态度。

一间在辅仁大学附近的面店叫“劲牛肉面”,有名的是番茄汤底。老板开店这么多年都有一个传统,就是一年里面有六个月都关上门,有人说老板有钱不在乎,也有人说老板身体不好要休养。

这样的经营模式一早就从香港绝迹,当然又是那个你和我都饱受其害的土地问题。要开店就要找地方租铺交租。天价租金之下,一分一毫都要算尽,所以什么时间开门、什么时间关门,都是经过统计精算而决定,开迟半分钟会做少两张单,关迟半分钟会浪费了人工和水电。这是香港人的生活态度。

今天这样的香港故事,讲多一点都觉得泄气,难得人在台湾,我还是讲台湾的故事。之前在中原街,随意闯入一间牛肉面店,进去之后老板就很多说话,没有停过地说:汤底都是熬炖出来、原汁原味,所以不可擅自加上辣酱辣椒油,这会糟蹋他辛苦熬出来的汤头;酸菜也不可加入汤内;吃牛肉要连蒜头一起吃,台上有一大碗生蒜头,一口蒜一口牛肉,这才是正确食法。台

湾大叔都是这个样子,水准书局的老板是这样,这个牛肉面大叔也一样。不过也难怪他这么多规矩,因为他的牛肉面也着实好吃。

吃饱之后打算在GoogleMap将面店记低,方便再去。一看就发现有两家同名的牛肉面店,而且另一家店就在我家附近的金华街。过了几天就去金华街的店试一下,奇怪的是除了面质之外,其他都一样。回家Google一下,发现了一个可以是电视剧本的故事背景:

原来店面较旧的中原街店反而是新开,是口水大叔跟一个比较年轻的越南女子另起炉灶的,而金华街的店,则由口水大叔原来的夫人和儿子一直经营。

这两家牛肉面店的招牌字体都一样,白底红字,写着“廖家牛肉面”。

4.

“为了对叉烧的爱”

我愈来愈对日本的“职人魂(精神)”着迷,现在几乎由头到脚都想找“职人”产品,无论眼镜球鞋,抑或一杯啤酒一块叉烧,我都要找职人制造。

职人文化所对应回答的,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械复制时代,铁臂钢抓取代工匠的一手一脚,将生产速度大幅提高。同时,机械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运算出来的结果,所以每一个动作也不差毫厘的精准,制成品都一式一样;即使机器偶尔出错制成次品,也会有另外一台负责品质检验的机器将次品筛走。

从经济角度,如此高效、同时能够降低工人成本的生产,当然是资本家的福音。但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始终冰冷、欠缺温度。借用班雅明的经典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来说,这些商品都没有“灵光”(aura)。

没有温度、没有“灵光”的制成品,就只是物件本身而已,没有额外的重量,也没有更多的故事。日本有名的包包品牌“吉田包”有句口号叫“一针入魂”,完美概括了什么叫“职人精神”:每个包包都是人手缝制,一针一线都充满工匠的灵魂。要成为职人,本身就需要艰辛的过程,从旁观到实习到独挑大梁成为专家,都必须用上一辈子最芳华正茂的时间。所以,成为职人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对所专注的专业有热诚,否则根本不能坚持下去。

对职人来说,工作就是他的生命,所以认真穿好针线不止是工作态度,也是生命态度。当一件产品写上“职人”两只字,所代表的就不止是制成品本身,还包括了生产的过程。因为工匠都花上心血制造,而且人手不是铁臂、每个动作都不会完全相同,制成品也因此变得独一无二,只要用心,就可将“职人魂”贯注其中。反过来,如果是机器制造,阿猪阿狗在电脑后面按几个按钮,都可以操作机器将物品制成。

早两星期在东京涉谷,走过一栋商厦时给一辆流动餐车(foodtruck)吸引,这餐车叫PorkyandDucky,专卖叉烧饭。我和在日本工作的K都好一阵子没回香港了,竟然在日本闻到叉烧香味,立即停步买了一盒叉烧饭缅怀一下。

在车上卖叉烧饭的是个日本帅哥,斩叉烧斩得似模似样。“叉烧仔”见我们两个港仔排队,立即跟我们说,他小时候在加拿大读书,跟几个香港朋友一起玩,吃了叉烧饭,就立志要将此美食带回日本,毕业之后去了香港学烧叉烧。现在经营餐车,车上有个大铁炉。他说,叉烧是每天早上停车之后在车上烧的,早上开炉,到午饭时间叉烧刚刚烧好,停车位置的半公里半径范围都闻到叉烧香味。

叉烧仔有自己的网站,预告每天停泊的地方,网站上写了句英文标语:For the love of CharSiu(.为了对叉烧的爱。)这块烧得外脆内软的叉烧,就是我所追求的职人叉烧了。

图片来源:《孤独的美食家》

新书上架

阅读原文

上一篇: 酒后滋事殴打女性致流产两人获刑

下一篇: 原创熊黛林家才是真正的“偏心式遗传”,好...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