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研究诠释中国古语:什么样的失败才是成功的母亲?

时间:2019-11-08 20:01: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Nature新研究诠释中国古语:什么样的失败才是成功的母亲?

来源丨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

作者丨David Noonan

翻译丨石云雷

审校丨杨心舟

图丨pixabay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分析大量的失败案例,证实了中国的古语“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研究也指出,苦干和蛮干是无法成功的,想要成功需要快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因为改进所花的时间越长,你就也越可能失败。

失败是成功的前提

过去,人们认为在各个行业取得成功的秘诀,可能无外乎以下几点:有好的想法、努力工作、自律、有创造力、有毅力和一点点运气。而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的Dashun Wang和同事通过对1985-2015年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收到的超过77万个项目资金申请的分析提出,失败也是成功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

研究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了能准确预测项目成功和失败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在46年中所有初创公司的投资估值。

图 | Pixabay

结果是什么呢?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管理和组织系助理教授,这项研究的领导者Wang说:“每个成功者开始都是一个失败者。”但他也指出,不是每一个失败者都获得成功。既然努力坚持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终让成功者脱离失败的关键是什么?

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了另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成功者和失败者为了实现目标所尝试的次数基本是一样的但只有从之前的失败中进行学习,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才是有用的。这个观点认为,人们应该更加聪明地工作,而不是苦干和蛮干。

“你需要从失败的过程中找出哪些过程是有用的,哪些没有用处,专注于需要提高的地方,而不是胡乱尝试,试图去改变所有事情,”Wang说,“与成功者相比,失败者并没有减少工作。事实上,他们可能工作更多,但也做了更多不必要的改变。”

通过探究失败动态变化的机制和构建相应的模型,Wang的研究团队最终发现了能区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数据特征,并将它应用于预测最终的结果。

改进失败的时间是关键

其中一个关键的指示特征是,每一次失败过程中重新尝试的时间,应该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换句话说,失败来得越快,反倒越容易成功。而两次尝试之间花费的时间越久,你就越容易再次失败。“如果有人申请资金失败了3次,”Wang说,“我们仅仅通过在这些失败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能预测他们最后是否能成功。”

Wang表示,在NIH的大型数据库中,充满了各种失败的案例。Wang解释到,“我们能够了解到研究者申请失败的具体时间。也能根据申请书的分数,知道他们失败的程度有多高。同时,我们还能了解到,那些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最后成功获得了第一笔资金的人。”

图丨pixabay

对初创企业来说,成功可能是完成一次上市,或者高价值的并购或收购。论文的数据显示,对NIH资金申请、初创企业来说,平均的失败次数分别是2.03次和1.5次。

研究中涉及的大规模数据,让Wang和同事能分析出成百上千的项目中共有的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就像是一条路上的分岔口,其中一条会离目标更近一步,而另一条则是渐行渐远。正如研究所显示的,“在分岔口附近,我们能看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两个人,可能在学习策略和其他特征上完全相同,但他们在经历失败之后获得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Wang表示:“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每个人的实际表现将逐渐拉开差距。”然而在一些案例中,我们只需根据他的第二次失败尝试,就能很清晰地判断出他会进入成功区,还是停滞不前

合理应对失败方能成功

Wang指出这个观点颠覆了传统对失败或成功的解释,例如过去认为成功可能与运气和个人的工作习惯有关。“在这里,我们想显示的是人们即使不存在这些差异,他们还是会获得非常不同的结果。”真正重要的是,人们是如何失败的、他们在失败后是如何让应对的,而他们在失败后会前进还是停滞不前。

研究的第一作者Yian Yin表示他们会继续进行研究。下一步他们会优化模型,将个人和组织特征考虑进来。

西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主任,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表示,Wang的模型目前已分别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测试,显示了它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应用于其他领域。“已有数不尽的研究,试图去了解名人获得成功和产品畅销的秘诀,”他说,“然而,关于失败的研究还很少。Wang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写了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显示了失败在成功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一个能用失败来评价成功的方法和概念框架。”

原始论文:Quantifying the dynamics of failure across science, startups and securit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25-y#Fig1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上一篇: 带散装酒坐高铁被拒,她当场“吹瓶”!3口...

下一篇: 原创强迫商家出钱补贴消费者?盈利或是美团...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