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达、王宁先生:“时”、“待”同源说

时间:2019-11-11 18:14: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陆宗达、王宁先生:“时”、“待”同源说

“时”、“待”同源说

文 | 陆宗达、王宁

《训诂简论》①第一版“训诂的运用”一节中,曾谈到《论语·阳货》“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中的“时”是“待”字的假借。该书再版时,拟将“时”是“待”字的假借,改为“时”与“待”通用,或“时”与“待”同源。这篇文章想就这一点作些说明。

“时”在古代文献中当“待”讲的证明很多。如:

《周易·归妹》“九四爻辞”:“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虞翻曰:“震春、兑秋、坎冬、离夏,四时体正,故归有时也。”王弼曰:“愆期迟归,以待时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家大人曰:‘时’当读为‘待’。经言归妹愆期,迟归有待。故传申之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周易·杂卦传》:“大畜时也,无妄灾也。”韩注:“因时而畜,故能大也。”《经义述闻》:“卦彖多言时义,何独于大畜而曰因时?此非经意也。‘时’当读为‘待’……大畜待也者,天灾将至,大畜积以待之也。”

王引之还引《易纬坤灵图》和《乾元序制记》的叙述作为此说的参考。王氏父子对《周易》这两条的解释是正确的。除此之外,“时”与“待”的关系,还可以提出以下佐证:

《周易·蹇卦》“象传”:“宜,待也。”张璠本“待”作“时”。

《礼记·月令》:“毋发令而待。”《吕氏春秋》作“无发令而干时。”

《方言》:“萃、离,时也。”《广雅》作“㱖(cuì)、离,待也。”

凡此种种,都可见“时”、“待”二字不但可以互训,字也多通用。

但是,“时”与“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王氏父子认为它们是假借关系,这个说法比较含混。王氏父子的“假借”,实际上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是同音借用字,即偶然同音之字的互借,故音同而义殊;另一类是同源通用字,即记录同一语根派生词的字互通,故音近而义通。这两类情况是本质不同的两种现象。王氏父子将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妥的。“时”与“待”的情况属后者,不属前者。

“时”与“待”均从“寺”得声,古韵都在“哈”部(段玉裁第一部)。“待”属“定”纽,“时”属“禅”纽。按古声纽“照”系归“端”系的规律,“禅”纽在上古音韵中恰可归“定”纽,所以二字上古同音。从意义上看,《说文·二下·ㄔ部》:“待,竢也。”《十下·立部》:“竢,待也。”“竢”、“待”互训,它们的基本词义是“止”:

《尔雅·释诂》:“止,待也。”又“止、待,逗也。”

《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作“止孔子”。

《国语·鲁语》:“其谁云待之。”《说苑·正谏篇》作“其谁能止之”。

这些都可证明“待”与“止”同义。古代词义中,空间与时间的概念是相通的。空间之止曰待,今普通话读dāi。待的地方叫“址”—“址”即“止”的后出字。时间之止曰“时”。《说文·七上·日部》:“时,四时也。”四时就是一年之中四季停留的时段。今天“等待”的“待”普通话读dài,也是等到某时的意思。“时”也与“处”相通:

《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司马彪注:“时女犹处女也。”

从“时”训“处”也可看出时间、空间义相通。再从“时”的同源字看:

《说文·一下·艹部》:“莳,更别种也。”

《方言》:“莳,更也。”“莳,立也。”

《广雅·释地》:“莳,种也。”

《虞书》:“播时百谷。”(“时”即“莳”)

这个“莳”,是将育好的苗均匀地插在地,也就是移苗。苗待的地方叫“莳”。

《说文·十三下·土部》:“埘,鸡棲垣为埘。”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棲于时。”

《释文》:“本亦作埘。”

“埘”是鸡夜晚待的地方。“莳”与“埘”都是“时”的孳乳字,都与“待”义通。

由此可知,“时”与“待”不但字同声旁,音同韵纽,而且义也相通,并且在古书上经常通用。它们不是偶然音同的同音借用字,而是音近义通的同源通用字。

注释:①《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本文选自《古汉语词义答问》)

作者简介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26年起,追随国学大师黄季刚先生,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预科、辅仁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著有《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等。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训诂与训诂学》《汉字构形学导论》等,主编《汉字汉语基础》《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冯可然

上一篇: 梧州市长洲区举办消费扶贫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下一篇: 苏宁双十一还有什么大招?美的冰洗疯狂底价...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