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就业目标任务为何能提前超额完成?
时间:2019-11-15 13:42: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为啥这么说呢?从小的方面看,就业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往大的方面说,就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实现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正因如此,中央将稳就业列为“六稳”工作之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我国稳就业的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给稳就业带来了不小压力。
好消息是,今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了1193万人,提前实现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今年各月份均处于5.0%-5.3%之间。
这组数据说明,任尔东南西北风,我国的就业形势妥妥的!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的是,从最近几个月的主要指标看,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为何就业形势不仅不受影响,反而还提前完成了年度任务呢?
应该看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实会对稳就业带来压力。不过,目前支撑我国就业形势向好的有利因素也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已经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扩张,本身就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根据测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带动200万左右的就业。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保持了6.2%的中高速增长,大概能带动1100万至1200万的就业总量。所以说,就业目标的提前实现,首先要归功于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从另一个角度看,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中国经济已经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而且服务业的占比还在稳步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相关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工业、农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改革开放后,在城镇化建设带动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和新增劳动力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员连年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继续保持4.4%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员1375万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服务业稳定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这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前10个月全社会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日均接近2万户,支持灵活就业的新业态越来越多,促进了全社会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灵活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
此外,中央非常重视促进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优先政策放在宏观政策层面。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对于稳就业特别是解决重点群体的就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今年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9月份的5.2%下降到5.1%,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在逐步好转。10月份,20-24岁之间的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对整体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贡献非常大。
由此可见,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我国稳就业的支撑十分牢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的基础十分坚实。
当然,我们提前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稳就业相关目标任务,并不意味着稳就业工作就能提前交卷了。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加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我们既要着眼当下,也要顾及长远,要要加强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准确研判,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瞄准的精度和实施的力度,努力为稳就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