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问诊”式课程开发模式

时间:2019-11-20 10:30: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探索“问诊”式课程开发模式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项目团队自2016年开始探索“问诊”式课程开发模式,在3年多的实践中,师训团队以“问诊”作为主要的课程咨询手段,通过课程开发者的自我诊断、师训团队与专家团队的合作问诊,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帮助教师最终形成科学、亲和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所谓“问诊”,是聚集各领域专家,把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凝练为方法论层面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关键难点。整套流程由“自检——初诊——问诊和会诊——反馈”四个步骤组成。

首先由课程开发者填写《课程自检表》并提出问诊申请,师训员使用初诊工具解决部分问题,并将重难点问题重述,借助“三级检索专家库”匹配合适的专家,开展一对一面对面“问诊”;若双方没有就解决问题达成一致,师训员将再次组织多位专家进行“会诊”,并将问诊和会诊的报告反馈给问诊教师。

为了确保问诊的质量,除了固定的问诊流程外,还建立了各项制度和保障机制。具体如下:

建立了三级检索专家库。据专家的特色以及所擅长领域,建构了一支可进行三级检索的课程咨询专家团队。其中,一级检索内容基于诸如数学、英语、语文、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等学科分类。二级检索基于专家所侧重的研究领域。三级检索关键词为专家的专业经历。

形成课程项目团队“会诊”工具。在团队成员进行课程“问诊”过程中,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即前来咨询的教师对自己的课程问题描述不清,或者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运用“剥洋葱”的对话方法,即通过5次“为什么”的追问,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链,从而明确问题的原因,理解课程开发者的需求。

实践案例1:来自课程开发者的声音——前置咨询问诊,高效解决问题。

光明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协同团队成员开发的教师培训课程《语文教师科研方法指导》,连续两次申报都未能通过。在“问诊”尝试期,他们在自检表中写下了问诊需求,经过专家咨询中获得的“要对所申报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明确”“参考以下几个文献……”“注意语文科研方法的实践性”等宝贵意见。如此,进行了三轮的专家对话,该课程团队终于完成了修改工作,参加了该年度的春季课程申报并成功通过专家答辩。

案例2:来自课程选修学员教师的反馈——课程内容新颖丰富、上课形式灵活多样。

在区内组织的多次调研中,区内继续教育选修课程存在“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弱”“课程数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问诊”实施后的第三年,98%以上的教师反馈现在的培训课程数量充足,内容丰富且能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20日第4版

上一篇: 紧抓“三要素”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下一篇: 亚马逊推免费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