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中国人】病毒学家闻玉梅的医学教育之路:为民解忧为国担当

时间:2019-11-21 17:47:5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奋斗的中国人】病毒学家闻玉梅的医学教育之路:为民解忧 为国担当

央广网北京11月21日消息(记者王启慧)回想起2003年非典爆发初期的那通电话,中国工程院院士、病毒学家闻玉梅仍然记忆犹新。电话是钟南山院士打来的,当时广东病人很多,钟南山问闻玉梅:“愿不愿意来支援?”

“来!”已年近七十岁的闻玉梅当即应邀。早在上世纪80年代,闻玉梅就带头在国内建设了医学分子病毒研究室。这一次,她要亲自去广东看看这个病毒长什么样子。

经过20天的攻坚,闻玉梅、钟南山等医学专家合力研制了可有效降低非典病毒活力、干扰病毒生长的“灭活SARS病毒免疫预防滴鼻剂”,这一阶段性的攻关成果为攻克非典打了一个重要头阵。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去广东抗击非典,闻玉梅是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的,她告诉跟她一同前去的学生:“瞿涤,去了可能是要死人的,我都70了,死就死了,你才50岁,跟你先生商量商量再决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闻玉梅对医学研究的态度,也是她在教学生涯中教给学生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广东,冒着比年轻人更容易感染的风险,闻玉梅坚持进入病毒实验室研制灭活病毒。瞿涤也同她一起,每天在实验室培养大量活SARS病毒,制备灭活滴鼻剂。

在闻玉梅的世界里,为了别人的“生死”,自己的“生死”好像总显得没那么重要。

1987年,闻玉梅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研发一种治疗性疫苗,调动人体自身免疫机能来克制乙肝病毒。在此之前,所有疫苗都只是预防性的。第一次人体安全性试验的志愿者就是闻玉梅自己和学生袁正宏。“你要给别人用之前,你自己首先得敢用。”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除了敢为人先的医学精神,闻玉梅更将教师身份的表率作用发挥无遗。“老师她对科学这么敬业,为解决老百姓的事情自己来担当风险,我没有理由逃避这样一种责任。”袁正宏说。

少年时的愿望 一生的使命

1951年,17岁的闻玉梅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毕业,在毕业留念中她写道:兴奋地准备着跨出校门,更进一步地来充实自己,自己多学一点就能为祖国的建设多尽一份力。

这是闻玉梅年少的愿望和理想,她用一生将它变成了现实。

1981年,已经47岁的闻玉梅获得去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的机会。在美国,闻玉梅清晰地看到了当时祖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实验室里同龄的美国人都已经是国际上有名的教授,他们已经有分子病毒研究室了,我们连分子病毒是什么都不知道。”

闻玉梅决定在美国上课学习,不是旁听而是要认真考试拿到学分。她觉得只有通过学分的激励、考试的压力才能使她逼迫自己真正学到知识。于是,闻玉梅开始了白天在实验室做研究、晚上去夜校学习的异国生活。后来她在回顾起这段艰苦日子时,只觉得“值!”

1981年闻玉梅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央广网发 受访者本人供图)

彼时的美国,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资金支持经费都远远好于国内,但这些都没有让闻玉梅停留更久,13个月后她决定返程回国。

“我觉得我跟同龄的美国人已经比不过了,我必须要回去。我希望我的学生能跟他们的学生比,如果还不行,那就让我学生的学生跟他们学生的学生比。”回到国内,闻玉梅开始出书、申请建设实验室。1986年,卫生部批准建设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闻玉梅任学科带头人。自此,闻玉梅与侯云德教授分别在南方与北方开启了我国分子病毒研究的时代。

在学生瞿涤眼中,闻老师是一个对科研极度热爱,对祖国未来抱有极度责任感的人。“闻老师回国时带回来一个300美金的96孔过滤器,实验室里的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300美金啊,这是她从嘴巴里一点点省出来的!”

用心育人:三代师生的精神传承

回顾过去漫长的人生经历,至今让闻玉梅觉得自己做的“还可以”的事,就是及时回国,为国家创建了一个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人,让他们继续朝前走。

但好老师也不是天生就会当老师的。最初,闻玉梅看到学起来吃力的学生,着急到训斥他们。但闻玉梅的第一个导师谢少文告诉她,“只会教基础好的学生不算好老师,你要让经过你手的学生都能提高一步,才算一个好老师。”这句话,闻玉梅记了一辈子,也改变了她的教学方法。“我是跟着导师长大的,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一个老师要用心为国家培养人才,我要把他们的精神流传下去。”

瞿涤是闻玉梅的第一个博士生,由于没有教博士生的经验,闻玉梅就请求自己的导师——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免疫学专家林飞卿教授和自己一同带她。“那时候林老师已经80多岁了,闻老师就带我去到林老师家里做汇报、谈课题。”在那段两位导师手把手教知识、改文章、做实验的日子里,瞿涤在感到幸运的同时也得到了飞速成长。

1983年闻玉梅(右1)与老师林飞卿(右2)、博士生瞿涤(左1)(央广网发 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闻玉梅看来,为国家培养人才,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一生的使命。毕业后瞿涤回到南京工作,闻玉梅却发现她没有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她都毕业三年了,教学和科研都没有什么创新,我说不可以。”闻玉梅打电话把瞿涤叫回身边,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夜聊”。谈完话,闻玉梅决定让瞿涤参与法国里昂大学的一个项目锻炼学习。在法国,瞿涤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之后又获得了去美国进修学习的机会。“我比较懒,是闻老师一直不放弃我,推着我向前走。”

瞿涤在回国时,不少单位向她投来橄榄枝的同时,还开出了给房、给职称、给科研经费等优越条件。闻玉梅也邀请她回到上海医学院,但她告诉瞿涤:“第一,房子没有但你可以和其他学者合住;第二,我的科研经费就是你的,你都可以用;第三,职称你靠本事自己争取。”这三句回答是闻玉梅能给瞿涤最大的承诺,也正因为这三句看起来没什么“诱惑力”的承诺让师徒二人重新并肩作战到今天。

闻玉梅在实验室为学生指导实验(央广网发 受访者本人供图)

86岁,依然年轻

要用心育人、要因材施教,这是闻玉梅教学中崇尚的信条。为了留住人才,她亲自给学生找房子、买被子,“你要让他回来有家的感觉啊!”教学中她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实验做得非常好但口才表达不行,她就每天都点名让学生读报,日子久了,说话也变得有条理了;学生不爱提问题她就想尽各种办法激励他们。“我激励他们真的有用,后来袁正宏上课的时候,每次都坐第一排提问题。”闻玉梅觉得,老师就像乒乓球教练,要教不会发球的学生学会发球,教不会攻球的学生学会攻球。

如今,瞿涤已经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在我国分子病毒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年上课永远坐在第一排的袁正宏已经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闻玉梅教过的学生很多都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医学院校的教授,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责任。要给国家培养人才的初心已经在闻玉梅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得到了实现。

“教育,非常神圣。”闻玉梅告诉记者,教师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职业,虽然自己今年已经86岁了,但因为一直跟学生在一起,她觉得自己依然非常年轻。

“教育的本质是为民解忧,为国担当。”一生都在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进步、培养医学人才而努力奋斗的闻玉梅,用行动诠释着医学使命与教育使命的融合。正如她在《医学与人生》一文当中写的一样: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我的终身志愿就是为人民解除疾苦,可是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要培养人。

上一篇: 香港财政司司长:美国国会通过“香港人权与...

下一篇: 科普知识|什么?眼镜布竟然不是用来擦眼镜...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