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建交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二】同行七十载•文化篇

时间:2019-11-22 10:39: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中阿建交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二】同行七十载•文化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卓、曲宁、张燕、艾达):今年是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七十周年。七十年间,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真诚友好,不断滋养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也在中阿交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尔巴尼亚是与新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之一。随着外交关系的建立,中阿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便开始了。阿尔巴尼亚前文化部长米雷拉•库姆巴罗女士表示,文化交流对中阿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初是阿尔巴尼亚的文化产品,比如电影、歌曲,让中国人认识了阿尔巴尼亚。从那时起,双方在文化方面就彼此支持、吸引。我觉得比起经济交往,文化的交流更能促进彼此心灵的沟通。”

在中阿文化交往史中,电影占据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一席之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共引进阿尔巴尼亚电影近三十部。《海岸风雷》、《第八个是铜像》、《广阔的地平线》、《山姑娘》等一大批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电影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涌入影院争相观看,引起了热烈反响。时至今日,一谈起阿尔巴尼亚,许多国人都能如数家珍地报出许多阿国电影的名字。这其中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宁死不屈》。当年这部影片的主题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曾经在华风靡一时,被国人传唱至今。

谈到电影在中阿文化交流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宁死不屈》的导演比洛·米尔卡尼认为,“电影对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们之间的交流的影响是非凡的,因为电影丰富了他们的世界,而且加深了双方的友谊。无论对于阿尔巴尼亚人还是中国人,电影都能称之为文化大使,带领着人们环游世界。”

在中阿关系最为火热的年代里,阿尔巴尼亚电影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而中国向阿方派去的文化领域专家也给当地带去了新鲜的艺术气息。

1963年底,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钢琴老师的陈比纲前往阿尔巴尼亚,开始了在阿艺术学院的钢琴教学工作。他觉得阿尔巴尼人热情、奔放,很有艺术天赋。三年的教学工作不仅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还收获了友谊,“他们程度比较深,比我在国内教的学生要深。所以我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教材,自己也得到了一些提高。有时候安静的时候,我会想起当年(在阿尔巴尼亚的经历)。这对我是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除了这是国家给我的一项任务,我个人跟他们个人之间已经有很深的交往了。”

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的蒋祖慧比陈比纲教授晚一年赴阿。她的工作是指导阿国家芭蕾舞团排演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蒋祖慧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阿尔巴尼亚的演员都非常能吃苦,干劲很大,热情非常高涨。因为我俄语还可以,他们很多人的俄语也还可以,跟他们沟通起来非常方便。另外他们自己基本功也比较好,技术能力好,也重视表演,就很容易和我们融入到一起,另外他们人也很淳朴。”

在中阿两国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宁死不屈》、《红色娘子军》等一大批文艺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文化的交流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两国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文化交流扩展到电影、文学出版、现代舞、戏曲、器乐等领域,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2011年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阿尔巴尼亚凭借电影《玛娅》首次入围,让许多中国观众时隔多年再次领略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的魅力。

2014年12月,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配的中国电影《郑和1405:魔海寻踪》在阿首映。这是第一部译配成阿语的中国动漫电影。阿尔巴尼亚总理拉马携夫人、时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叶皓均出席了在地拉那举办的首映式,电影的展映也收获了巨大反响。

2015年,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阿尔巴尼亚出版商协会签署了《中阿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从2015年开始的五年内,中阿双方互译25部经典文学作品。这是两国间一次重要的出版合作。协议开始的第一年,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阿中文化协会会长依利亚兹•斯巴修翻译的张岂之先生著作《中国历史十五讲》成为该项目中首部阿语译作。斯巴修先生还曾翻译并向阿国读者介绍了多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而谈到中阿文化交往,他还有更加宏伟的计划:“除了文学之外,我打算再翻译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或者中国哲学的著作。现在越来越多阿尔巴尼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他们大多数只知道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却很少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会在接受媒体采访和其他交流活动中,把中国文化向更多阿尔巴尼亚人推广。”

2016年,由著名阿语文学翻译家郑恩波先生翻译的的《母亲阿尔巴尼亚》诗歌集亮相当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也是互译项目的首部中文译作。谈到这部心血之作,郑老激动地表示:“我的一生中已经翻译了很多阿尔巴尼亚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可以称作一个里程碑,它帮我回忆了我的五十年的老朋友、我的阿尔巴尼亚兄长阿果里,让我和他有机会再次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阿尔巴尼亚出版商协会主席贝特利特•于梅尔表示,互译项目填补了很多出版界的空白,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更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让他们更加关注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文学、文化以及哲学。

近年来,在双方政府和民间团体组织的促成下,文艺演出也重新成为中阿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

中国国家话剧院、河南文化艺术团、上海昆剧团、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中国竹笛乐团、北京音乐家协会、广东歌剧舞剧院等文艺团体先后登上阿尔巴尼亚各大城市的舞台,为当地观众带来一场场极富中国特色的精彩演出,让阿尔巴尼亚民众了解今日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国家广播交响乐团艺术家来华出席国际音乐节、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阿基姆·胡什在青岛举办独唱音乐会、阿尔巴尼指挥家奥涅格·阿拉比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参演“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阿尔巴尼亚舞蹈艺术家来京参加“新舞蹈国际艺术节”……这些活动也帮助中国观众了解了阿尔巴尼亚的现代文化魅力。

2018年11月,中阿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阿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的协定,这是中阿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标志性文件,也是双方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中促进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重大举措。

2019年中国国庆前夕,阿尔巴尼亚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参与译制的阿语版动漫片《中国熊猫》,受到阿尔巴尼亚小朋友的喜爱。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周鼎在该片播出仪式上表示,文化艺术和影视作品的交流拉近了两国人民间的距离,《中国熊猫》在阿广播电视总台的开播,是中阿两国人文交流的新成果。阿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索马·格尔齐表示双方的合作从少儿动画片播出开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预示中阿文化领域的交流充满希望。

七十年间,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滋养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拉近了两国民众心灵的距离。七十年后的今天,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文化交流将不断再上台阶,为中阿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持续注入更大动力。

标签:

上一篇: 安徽高速“北大门”皖苏省界收费站开始拆除

下一篇: 向世界讲好China故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