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治疗指南(之三)——食管癌治疗手段有哪些

时间:2023-02-22 20:56: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在世界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其死亡率居第4位(17.38/10万)。目前,医院所见病人70~80%为中晚期,少数为早期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早期诊断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提高5年生存率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手术切除食管癌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仅对Tis或T1~2N0能根治切除且远期效果较好。大部分病人属于中晚期, 随着外科、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位食管癌和高龄有并存疾病的切除比例增加,手术范围扩大,近年手术切除率已达90%以上,并发症下降,死亡率降至1 %~3%。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要达到肉眼、镜下检查无癌残留的根治性切除要求,癌的切除范围要有足够的长度和广度。
 
 
术前给予适当剂量的放疗,目的是要使瘤体缩小,外侵的瘤组织退变软化,与相邻器官的癌性粘连转变为纤维性粘连而便于手术切除。对于术前检查病变位置较高、瘤体较大、外侵较多、估计手术切除困难的病人均可行术前放疗。至于放疗剂量,目前认为以30~40Gy为好,剂量太小达不到缩小瘤体目的;剂量太大,则纵隔纤维化较重,增加手术难度,同时也会因放射损伤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机会;放疗后以间隔2~3周手术为好,间隔期太短,照射野仍充血水肿,影响手术操作;间隔期过长,则失去术前放疗作用。
 
食管癌术后放疗目的主要是消灭术后残存或可能残存的瘤组织。对术中发现癌组织已侵及邻近器官而不能作彻底切除或术中发现食管旁纵隔有淋巴结行清扫可能不彻底者应行术后放疗。一般认为术后放疗可提高局控,但在改善远期生存率上无意义,术后放疗不宜作为根治性食管鳞癌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全身转移,化疗是目前唯一确切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化疗已逐步成为食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管癌术前化疗的目的,首先是控制食管原发灶,使肿瘤体积缩小,临床期别降低,以利于手术切除; 第二是提高对微小转移灶的控制,以减少术后复发和播散。
 
术后辅助性化疗又称保驾化疗,是指食管癌经根治性切除术后,为了进一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而加用的化疗。化疗时机,因从理论上讲,术后一些残存处于休止期的瘤细胞会因减瘤而大量进入增殖期,使瘤体倍增时间大为缩短;同时因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态,机体免疫力低下,此段时间也会是癌发生转移的有利时机,故目前认为越早越好,一般要求在术后2周内进行,最迟不超4周。
 
 
某些化疗药物,如顺铂、氟尿嘧啶、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对食管癌放疗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在临床上,放疗和化疗同期应用,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化疗药的放射增敏达到提高放疗对局部病灶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作为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其本身也对局部病灶或全身可能存在的播散病灶有杀灭作用;故临床将二者同期应用,应有疗效互补,效应相加之功效。在提高局部控制和降低远处转移方面同期放化疗优于序贯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同期放化疗重于序贯放化疗或单独放疗和化疗。
 
放疗后化疗目的是为了全面清扫全身潜在的隐匿病灶,同时也寄期望能通过化疗杀灭原发病灶中因乏氧等因素抗放射而残存的肿瘤细胞。化疗后放疗目的是用放射来消灭那些对化疗不敏感而残留的肿瘤细胞,以期更好提高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
 
 
内镜局注化疗具有局部肿瘤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而且药物可以通过淋巴引流到相应淋巴结起治疗作用,全身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多与放疗综合应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DDP、5 -Fu和BLM等化疗药物具有放射增效作用,实验研究证实DDP尤其能增强乏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低浓度DDP即可使哺乳动物细胞的放射反应增强,许多人观察了DDP配合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发现两者有协同增敏作用。
 
 
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大多数是因食管狭窄、食管瘘,无法进食,营养障碍而致死亡。1983年法国Frimberger使用膨胀金属螺旋管治疗恶性食管狭窄,后来韩国Song等又报道用包裹有硅胶膜的金属支架治疗癌性食管狭窄,均获得成功,从而为晚期食管癌找到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近年来由于国产金属支架的研制成功,费用大大降低,加快了食管支架在我国临床的应用。内支架采用钛镍记忆合金做成,因记忆合金具有保持温度反应特性,加上支架网状编织结构特点,使支架置入容易,进入食管后,体温作用下弹性恢复良好,支架力加强,自行扩张固定,食管支架解决了病人临时进食问题,为其它治疗创造了条件。但它仅仅是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因它对癌细胞没有杀伤作用,癌组织会很快再从网孔长出挤入腔内或从支架两端长出,引起再梗阻。因此,必须配合积极有效的放疗及化疗。
 
 
光动力疗法(PDT)又称光敏疗法,是利用光敏剂对肿瘤组织特殊的亲和力,经激光或普通光源照射肿瘤组织后产生生物化学反应,即光敏效应,杀灭肿瘤细胞。 PDT的临床试验,最早始于1972年Roswell Park Memorial 纪念研究所,1973~1979年报道治疗皮肤转移癌和原发癌的治疗效果。1980年以来有许多光敏疗法治疗多种肿瘤研究的报道。在光敏剂中以 photofin的研究最多,目前在继续研制新型光敏剂,食管癌的光动力治疗临床使用安全,它在治疗食管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对早期病变疗效好,对晚期患者只有姑息性疗效。
 
 
通过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适合于极为早期的粘膜内病灶病人的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上一篇: 食管癌治疗指南(之二)——食管癌早期症状...

下一篇: 食管癌治疗指南(之四)——食管癌术后患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