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主要诊断步骤

时间:2023-02-22 21:33: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由于胃癌的主诉、症状常无特异性,容易和其他的消化道疾病混淆,而且基础情况不同的胃癌患者其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对胃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诊断环节作为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更值得大家关注和了解,以下是胃癌的主要诊断步骤:
 
 
由于胃癌患者的就诊症状常无特异性,因此,尽可能详细采集病史则显得尤为重要。
 
 胃癌胃痛的典型表现为疼痛无节律性,进食不能缓解,但病变初起时仅感觉上腹不适,被当成胃炎或溃疡病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如症状缓解后,短期内又有发作,就要予以注意,不要一味等待出现上述典型的疼痛症状才考虑胃癌的可能; 胸骨后或心前区的疼痛提示贲门或是食管胃连接部位的肿瘤; 疼痛日渐加重且变为持续性,常提示病变侵及胃壁全层,且多见于溃疡性癌; 胃癌侵及胰腺时,疼痛剧烈且向背部放射; 全腹痛或腹膜炎症状常提示肿瘤引起胃穿孔。
 
 出现进食哽咽或吞咽困难表明肿瘤多位于贲门周围; 呕吐物为隔夜宿食,有腐烂臭味,提示胃窦部肿瘤伴幽门梗阻; 呕出咖啡样液及排出柏油样便,表明癌肿破溃或侵及血管引起出血,凡无胃病史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黑便必须警惕胃癌的可能。
 
 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当与胃痛症状同时出现又能排除肝炎时,应想到胃癌的可能。部分患者可有低热、贫血等表现,都应予以重视。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是常规检查,此外,要重点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皮肤、睑结膜苍白,提示可能为肿瘤出血导致的贫血表现;肿瘤累及肝门则可引起皮肤、巩膜黄染。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肿瘤已通过胸导管发生远处转移;少数患者可有左腋下淋巴结转移。
 
 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并可闻及震水声,提示肿瘤已导致幽门梗阻;位于幽门和胃体前壁较大的肿瘤可在上腹部扪及包块; 女性患者在中下腹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常提示为Krukenberg瘤可能;肿瘤还可经肝圆韧带转移至脐周,形成脐周包块;膜膜转移时可出现腹水; 癌穿孔则出现全腹压痛及腹膜炎症状。
 
 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直肠指检于膀胱(子宫)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
 
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肿瘤侵及结肠时可形成胃结肠瘘,此时患者口腔可有粪臭味,大便内可有未消化的食物等。
 
 
 
 血常规、便常规,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或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TPA)、CA19-9,CA74-2等,在胃肠道肿瘤中可有升高,但缺乏特异性,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能清楚地显示胃黏膜的细微结构,对胃癌的诊断,特别是胃癌的早期诊断有独特的效果。可见表面不光滑、边缘清晰的充盈缺损或边缘不规则但较浅(深2~3mm) 的龛影,龛影底部呈结节状,周围黏膜集中,或仅表现为胃小区融合。
 
 胃癌的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肿块和局部胃壁的异常强化等。CT检查,特别是螺旋CT对胃癌的定位、定性、大体分型、肌层和浆膜受累情况、邻近器官(胰、肝)的侵犯或淋巴结转移等,均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对判断进展期胃癌和临床分期有一定作用,但对胃癌检查和诊断其临床价值有限。
 
 
 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局部隆起性病变、黏膜凹陷糜烂或仅表现为黏膜发红、苍白、粗糙、失去光泽。进展期胃癌病灶明显突入肠腔,呈肿块状或菜花状;或表面凹陷形成明显溃疡,与周围黏膜分界不清;部分病例由于癌组织弥漫性浸润,使胃壁变厚、僵硬、胃腔变窄、胃蠕动消失,称为"皮革样"胃癌。
 
 经内镜用活检钳钳取病灶并送病理检查。隆起型癌多数是分化型癌,癌组织呈连续性生长,除白苔附着处外,无论取哪个部位都能取到癌,凹陷灶中央或边缘均可取,若有褪色区,则该处活检阳性率较高 。
 
 内镜直视下做细胞学检查可与活检结果互相验证,收取细胞在活检后进行,方法为将细胞刷从内镜活检钳道插入,在病灶处反复摩擦或转动,然后将刷子退至活检孔下口处一起退镜,涂片两张送检。也可采用吸引冲洗法收集细胞。
 
 
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符合胃癌特点,且X线气钡双重造影或内镜发现占位性病变,即可临床诊断胃癌,但最终确诊胃癌还须根据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结果。胃癌发病率近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以上诊断步骤在详细搜集病史、完善体格检查的前提下,筛选出可疑胃癌患者,并做进一步辅助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漏诊、误诊。

上一篇: 胃癌的主要首诊症状、体征

下一篇: 不要再为“宫颈糜烂”浪费金钱和医疗资源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