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昭玲教授讲解体外授精一胚胎移植中医辅助治疗效果怎样?

时间:2023-02-22 21:48: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摘要]本文阐述了尤昭玲教授在体外受精培养一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中应用中医分期辅助治疗的新方案及其应用的经验。将IVF—ET过程分为卵泡募集期、取卵期及移植后三期,在根据各期的临床特点,除采用相应的中药口服外.还需配合耳穴贴疗及药膳饮食,3种方法同时治疗,加强辅治的功效,为IVF—ET的中医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尤昭玲,原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第四批名中医。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科研35年。在月经不调、不孕、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临床常见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最早提出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生殖辅助技术的中医参与治疗的理念、程序、方案,多次在国际妇科学术会议上演示,在中、西医妇科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体外受精(IVF)一胚胎移植(E11)为代表的辅助生育技术,目前已发展成为生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床治疗不孕症的重要手段。由于控制性促排卵、体外授精及胚胎的培养程序化,妊娠成功率不断上升,但是与人们的要求仍然有差距。因此如何提高人工助孕技术的孕育成功率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1]。近l0年来尤教授在临床诊治不孕症中接诊IVF—ET失败相关病例近1万余人次,从IVF—ET方案到影响IVF—ET成败的主因素入手,针对患者生殖基础的缺陷、情志心理因素及施术的不同阶段、患者饮食起居宜忌等方面,寻求中医中药的切入环节和思路,应用中医手段进行辅助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形成了IVF—ET中医辅治的思路与方案。
 
在确保施术成功和妊娠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节患者的整体健康,减轻患者在IVF—ET医疗施术中经历的不良反应,以期提高生殖功能,能召募到足够数量的优质卵细胞。提高胚胎的质量,提高子宫内膜对胚胎容受性,达到提高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目的。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与IVF—ET常规方案相适应,制定了中医辅治的“六期七步曲”。“六期七步”在运用过程中,尤教授发现,分六期治疗时,期与期之间有时间隔时间较短,常常因患者不能掌握就诊时期而错过治疗,影响疗效。经反复临床验证,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将中药辅治步骤由六期精简为三期,即分为卵泡募集期、取卵期和移植后期,按三期除以中药口服外。还配合耳穴贴疗及药膳饮食治疗,以此三法联合应用,加强辅治功效,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简便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取得良好效果。此种治疗方案尤教授称为IVF—ET中医辅治的三期三法。
 
 
即卵泡募集期。在使用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时,通过中医滋肾调肝、清心安神,调和阴阳,助卵长养,协同GnRH—a募集多个卵泡,并使卵泡生长同步化,有利于获取较多的高质量卵细胞用于IVF。治疗重在肝、肾、心。于GnRH—a第1~15天服中药1号方:选用生地、熟地、柴胡、栀子、莲肉、山药、山茱萸、石斛、桑椹子、莲心、月季花、甘草等。每天服l剂,分2次煎服。同步使用耳穴贴疗法,取内分泌、皮质下、肾、肝、心五穴贴压,每日轻柔按压2次,每次10min。清淡饮食,宜食富含维生素、蛋白类营养的食物,忌食油炸、烧烤、辛辣之品;忌狗、羊、牛肉。根据患者饮食习惯选用以下药膳:党参、黄芪、山药与大豆、大骨适量煲汤:胡萝卜、香菇及石斛适量煲汤;黄精、石斛、黑豆、大枣、大骨适量煲汤;大骨、胡萝卜、山药、莲肉适量煲汤;或小米粥、燕麦粥等,交替饮食,每周2次。
 
取卵期,即用HCC(绒毛膜促性腺激索)促卵泡成熟期至移植前期。通过中医药益肾助卵,温阳通络作用,协同HCG促进优势卵泡发育,以利于顺利取卵。同时健脾益气,交通心肾,使子宫内膜同步长养。治疗多重视肾、脾、心。中药应用2号方:选用生地、熟地、山药、莲肉、桑椹子、覆盆子、沙参、补骨脂、肉苁蓉、紫石英、甘草等,于HCG注射前1天至移植前1天服药,日1剂,分2次煎服,连用5天。同时取内分泌、盆腔、肾、脾、心耳穴贴压,每日轻揉按2次,每次10min。饮食宜服虾皮、鸽肉、鹌鹑肉及蛋、豆浆及豆制品等,忌生冷酸涩之品。根据个人习惯交替服用药膳:莲肉、龙眼、鸽肉适量煲汤;莲肉、石斛、大枣、龙眼、鹌鹑适量煲汤;石斛、山药、鲜菇、胡萝卜、鹌鹑适量、鹌鹑蛋1~2个煲汤;或大骨粥等,每周1~2次。
 
移植后期,即移植后1~12d。通过中医滋补肾精,助膜长养功效,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抽吸卵泡,导致颗粒细胞的过多丢失,颗粒黄体细胞数减少,对黄体的生成的影响,提高孕激素、HCG水平,以加速子宫内膜长养,使之尽可能与种植胚胎发育同步,以提高胚胎种植率。此期中医从脾、肾、心论治。中药用3号方:选用党参、黄芪、白术、苏梗、苎麻根、山茱萸、肉苁蓉、山药、莲心、寄生、石斛、甘草等。从移植之日起,每天服l剂,分2次煎服,连服12d。取盆腔、脾、肾、心耳穴贴压,每日轻揉按2次,每次10min。饮食宜清淡,忌食油炸、烧烤、辛辣之品,忌狗、羊、牛肉,忌大温大燥和有毒之品。避免大便稀泻或秘结。根据个人习惯,交替选服药膳:胡萝卜、石斛、山药、莲肉、大骨适量煲汤;苏梗、苎麻根适量煮蛋;石斛、鲜菇、肉苁蓉、大骨、瘦肉适量煲汤;或大骨、瘦肉粥等,每周2~3次。
 
 
辅治方案是按照IVF-ET常规长方案而设计,而各生殖中心施术的常规方案均不相同,患者的个体方案亦有差异,因此应详细询问相关情况,以作中医辅治时重要参考。患者如使用的是IVF—ET短/超短/其他方案时,应根据相应方案,对应选用三期三法中的l~3号方、耳穴疗法、饮食疗法,或针对个案在所选基本方上随证加减。
注意对取卵期服药剂数和日期的处理。因IVF-ET施术过程中使用HCG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时间要根据E2(雌二醇)、LH(黄体生成激素)、P(孕酮)来决定,因此应相应增减2号方服药日期和服药剂数;耳穴与饮食疗法也应作相应调整。“三期三法”中1~3号方如无特殊不适,原则上应守方。如移植后期发生便秘或腹泻时,建议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稍作调整,或辨证加减。
 
无论是IVF—ET施术前期、中期和后期,中医的辅助治疗仍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除此之外尤教授特别注重中医五脏中“心”在IVF-ET辅治中的重要作用。因目前接受IVF-ET治疗患者多为难治性不孕,已接受过较多和较长时间的其他方法的治疗,而IVF—ET妊娠成功率的限制和较昂贵的医疗费用。IVF—ET实施治疗时间较长,程序化、机械性的施术手段,使患者处于极易感情化较痛苦或较焦虑的情感煎熬过程。而患者及家属对受孕抱有很大的期望,故调理情志,安定心神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为君主,主宰情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舍,主宰全身血脉。胞宫藉胞脉、胞络与心肾相连,所谓“下系于肾,上通于心”,心肝相关,母子互及;心脾互资,病变相关,故心与肾、肝、脾的功能密切相关。尤教授在IVF—ET三期中常配合选用莲心、钩藤、酸枣仁、茯神、龙齿、山茱萸、桑叶、淡竹叶等清心、安神药。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临证寓心理治疗于药物治疗之中,和蔼面对病人,耐心倾听病情,最大限度地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根据病人的性情特点加以解说和开导。如此,既是高尚医德之体现,更蕴涵了从心论治,治病求本之原则[3]。
 
尤教授在中药辅治方中常用石斛这味药,认为石斛能润养阴精、定志除惊。在三期各期中与其他药配伍,能滋肾调肝、清心安神,调和阴阳,助卵长养。石斛最早见于《山海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其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其性味甘淡微咸,性属清润,清中有补,补中有清,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九大仙草之一,与天山雪莲、冬虫夏草齐名,还被赞成滋阴补益珍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石斛有效成分为内脂类生物碱和石斛水溶性多糖,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滋阴,解毒,抗癌,抗动脉硬化,降血压,抗疲劳,抗辐射,耐缺氧,延缓衰老等作用。
 
每期除用相应中药治疗外.应配合耳穴贴压和药膳饮食同时治疗。耳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经络、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位都有紧密联系。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灵枢·口问篇》中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近代大量实验证明,耳穴与内脏、五官和四肢百骸均有相关性,并且有相对特异性。耳廓有迷走神经在内的丰富神经网,可以调节全身神经系统及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嗍。通过耳穴贴压刺激。促进机体功能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促使机体代谢旺盛,调动人体内在的积极因素,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IVF—ET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性,选择相应的耳穴相互配合,以调整阴阳气血、协调肾、肝、脾功能。
把药物和食物合理配伍,运用中国传统的烹调技术,制作成色香味俱全的药膳,取药物之性,食物之味,食借药威,药助食势,共同起到保健治疗作用。
耳穴疗法及药膳均方便治疗 ,患者能欣然接受,中药与耳穴、药膳三法合用,相得益彰,在取卵、移植过程中,对卵泡、胚胎的质量和胚胎的着床有良性作用,从而使临床妊娠率提高。
 
 
虽然中医方法治疗IVF—ET只是辅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证实。中医辅助治疗能有效提高IVF—ET妊娠成功率。文献记载中医药应用于这一领域已有数年。朱文杰等用滋肾育胎丸配合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患者70例,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4.12%和51.52%,显著高于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的16.67%和34.78%,认为可能与中药提高血清黄体酮的水平有关[5];张明敏与Paulus等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胚胎移植前后运用针刺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等穴位对70例患者临床妊娠率的影响[6]。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组的临床妊娠率达44.3%,明显高于对照组(无针刺治疗)的24.3%和安慰针灸组(相同穴位,安慰针灸针)的27.1%,其机制与减轻胚胎移植时子宫结合带的收缩有关。
本文仅是介绍尤教授辅助治疗IVF—ET三期三法的方案和经验,现正在开展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深入开展IVF—ET所涉及胚胎移植时子宫内膜容受性、适时启动着床、妊娠维持及妊娠免疫耐受等关键环节的中医辅治效应与机制的研究。期待有更多科学的数据,证实源于中国的、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医中药。在IVF—ET这项起源西方的生殖辅助新技术中的应用价值。并规范、有效地开放更大的中西医合作空间。

上一篇: 李红真谈试管婴儿就诊步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一篇: 孙婷谈试管方案你知多少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