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两弹一星”,钱学森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时间:2019-10-31 16:03: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因病在北京逝世
十周年
止不住我们对钱老的怀念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
冲破阻力毅然回归祖国
我们难以忘怀的是他
攻坚克难研制“两弹一星”
但是你知道吗?
在“两弹一星”之外
钱学森还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
……
钱学森弹道与高超音速飞行器
飞行器动力系统从螺旋桨式到喷气式
是一次重大的革命
如果飞行器能够超过5倍音速
就实现高超声速
它会是动力系统的又一次革命
钱学森作为一名空气动力学家
为实现这个“小目标”
1948年,钱学森提出“钱学森弹道”
这是一种“助推+滑翔”的弹道构想
它将洲际导弹作为基本的运载工具
当导弹发送到弹道最高端的时候
如果俯冲,就在这个阶段让导弹失去动力
即完全是滑翔,乘着气流飞行
走“钱学森弹道”
导弹在最后俯冲阶段
速度可以达到20倍左右的音速
所有现役的我们知道的雷达都拦不住它
要想紧密跟踪这个速度的飞行器
作出及时的反应
并引导反导的导弹进行拦截
从技术上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高超音速武器不但快
还快到捉摸不定
敌方的反导系统就成白纸一张了
现在
中国有高超音速导弹了吗?
来看70周年国庆阅兵场!
外形科幻别致的DF-17
首次亮相便惊艳众人!
让外界关注的是
这种导弹弹头并非传统的圆锥形
而是具备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典型特征
没有一点点防备
没有一丝丝顾虑
它就这样出现
从零开始的大型风洞群
如今浩浩荡荡的东风导弹家族
第一代正是起源于“国防部五院”
这里也是中国航天梦的起点
这个低调而神秘的机构
1956年成立时
首任院长正是钱学森
1956年,钱学森(前排左二)等参加全国十二年自然科学远景规划会,图为航空组成员合影
那时的钱学森
不但为中国研发了核武器
也为未来中国在大山中
藏了一个决胜千里的“法宝”
——风洞
风洞是制造并控制气流的设备
模拟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
当时研究空气动力学的钱学森很快发现
国内缺少飞行器研发必备的风洞
8米×6米风洞试验段(2015年 摄)。新华社 发
为此,1964年初
钱学森建议成立了又一个重要科研机构
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后来亲任筹备组组长
他明确指出
风洞设备要为型号服务
满足不同型号的需求
每个风洞的设计都有独特的考量
并亲自对一些主要风洞指导方向
“3m×3m的低速风洞,要把湍流度降下来。”
“柔壁风洞技术得加把油。”
“变密度风洞,要同2.4m跨声速风洞结合起来干。”
按照钱学森指明的途径
气动中心建立了由50余座风洞组成的
速度、尺寸基本配套的风洞设备群;
建立了由巨型机和微型机组成的、
总规模每秒运算达数百亿次的计算机群;
开发了工程实用的型号气动数值计算的平台
卓有成效地承担和完成大量型号研究试验任务
“歼十”在1.2米×1.2米风洞做试验(2015年)新华社 发
如今从先进的第五代战机
到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再到C919国产大飞机
乃至高速列车、大型建筑……
无一不需要这些风洞的支撑
五十多年来尽管时过境迁
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学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的进步
但钱学森关于风洞建设的技术思想
却是高瞻远瞩
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建立中科大近代力学系
钱学森的教育事业
同他的科学成就和科学思想一样
是留给中国的瑰宝
1958年春天,中科院科学家们建议
创办一所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
钱学森是积极的倡导者
随后钱学森亲自担任力学系系主任20年
确定该系设立
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
化学流体力学、土及岩石力学
4个新型专业
钱学森尽管工作繁忙
但他还是抽出时间亲自为本科生授课
钱学森要求近代力学系的老师讲课
要按力学发展的最新内容讲
把最现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钱学森每周上一次课
一次四个学时
他尤其强调量级的估算和量纲、单位等
因为力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
火箭的设计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公墓举行。在上万名自发赶来参加追悼的人群中,一位195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女士,捧来了钱学森先生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说:“我是专程从湖南赶来送钱老的,今天,所有中国人为失去人民的科学家钱学森而悲怆。”
创立系统工程中国学派
1978年9月27日
钱学森发表理论文章
《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问世
由此而创立“系统工程中国学派”
文章明确提出了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
是对所有系统都适用的技术和方法
《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2011年再版
以此文发表为标志
钱学森将系统工程科学扩展到了社会系统
中国的系统工程随后被推广到
国民经济社会管理各个领域
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起到积极作用
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退休后,他仍心系科学教育的发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个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在今天
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依旧值得每名国人思考
钱学森的伟大
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更在于他是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他的科技、路线、思维、理念
都让新中国受益无穷
在新中国百业待兴之际,
他历尽艰难,万里归国,
开创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攻坚克难研制两弹一星
在问到“中国人能否研制出导弹时”
他自信干脆地回答
“外国人能搞的,
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他的话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成就在中国,
我的归宿在中国。
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
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
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
在中国的国家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
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来路
真知灼见 心念祖国
以承为祭 接续奋斗
国士无双
今天,您就是我们的头条
致敬!
益西旺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