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加速出清A股迎退市大年
时间:2019-11-02 08:34: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随着11月的到来,多数A股公司的全年业绩趋势接近落槌,从各个维度或触发被动退市条件的A股公司家数创出近来新高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从经营层面来看,部分创业板公司从去年开始业绩连续羸弱,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录得亏损的ST及*ST公司也首次突破百家,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倘若四季度业绩不能有所改进,暂停上市的铡刀将与2019年年报披露之际正式落下。从交易维度来看,目前A股已经迎来第6家面值退市公司,部分临危者也暂未看出脱险的征兆。
退市阵营扩大
在退市股扩容的大背景下,面值退市是近些年来市场最为关注的新现象。就在本周,A股已经迎来第6家面值退市公司。
10月30日,由于*ST神城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同时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公司股票自10月31日开市起停牌,深交所将在15个交易日内作出公司股票是否终止上市的决定。
面值退市公司通常都会在股票停牌前的多个交易日内,就可以提前做出判定。以*ST神城为例,早在10月29日,市场已经给出公司股票面值退市的判断。当日收盘,*ST神城股价全天牢牢封死跌停,收盘报0.86元,连续19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便下一交易日涨停,其股价也仍将低于面值。
A股的面值退市之旅开始于去年10月。当时,中弘股份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1元,成为A股市场首只触发面值退市规定的股票。今年之后,面值退市出现扩容高峰期,从7月开始,*ST雏鹰、*ST华信、*ST大控相继步入面值退市的轨道,虽然上市公司或者控股股东方面都或多或少抛出自救计划,不过最终都无力回天。
目前还有多只个股在面值退市的泥沼中挣扎,以*ST华业为例,在上一轮周期内,连续16个交易日股价跌破面值后,*ST华业强势封板,股价精准踩点回到1元,面值退市危机暂时解除。不过此后很快又陷入泥沼,目前仍然等待上岸。
与面值退市采用市场交易指标不同,经营层面的持续亏损更为指向公司的基本运营层面。无论从创业板公司频频发布的暂停上市风险提示公告来看,还是从风险警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所披露的业绩情况来看,未来遭遇暂停上市的公司家数有望突破新高。而暂停上市一直被市场认为是通往退市之路的缓冲地带。
以风险警示公司为例,在目前A股145家ST及*ST公司中,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的公司家数高达104家。其中*ST信威以158亿元的亏损额位居首位,此外,*ST华业、*ST沈机、*ST庞大等公司的前三季度亏损额也都在20亿元以上。巨大包袱之下,这些公司要想在四季度扭亏为盈,难上加难。
此外,加上财报审计意见非标(例如*ST华业)、重大违法情形(例如航天通信)等触发退市类型在内,A股有望迎来近年来暂停上市和退市大年。
市场化出清提速
A股退市大年的到来,既与宏观经济环境和中观产业环境及上市公司微观运营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市场化出清的提速紧密相关。
面值退市被业内视为市场化退市制度持续推进的重要表征,而市场化的退市也一直是监管改革的重要方向。10月31日,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退市制度是重要基础性制度,要完善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
资金已经在二级市场中对此预期进行着理性投票。以ST板块为例,截至11月1日最新交易日,ST板块指数已经跌至794点,接近10年新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力电器、长春高新、爱尔眼科等多板块内蓝筹白马股股价却创出历史新高。优质更优价的市场分化,反映出市场功能正在发挥作用,A股的市场估值体系日趋合理化,这有望成为未来更好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
这种市场定价机制的优化,与近年来监管趋势的变迁密不可分。近些年来,A股退市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随着科创板的推出、《证券法》修改完善等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的推进,退市制度未来也将继续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退市制度没有“史上最严”,而是将持续升级;基于此,A股市场也不会存在“退市大年”,而是会持续吐故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