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开出属于自己的鲜艳

时间:2019-11-03 07:11: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每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开出属于自己的鲜艳

每一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不同的花期,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他们迟早都会盛开,开出属于自己的鲜艳。——张学炬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无限相信每个师生的生命潜力!——新教育核心理念之一

想想橡子蕴含了多大的能量!在泥土中埋入一颗橡子,它就会长成一棵巨大的橡树!如果你埋的是一头羊,它只会慢慢腐烂。——萧伯纳

我对种子信心十足。只要告诉我你有一粒种子,我就准备期待它创造奇迹。——亨利·戴维·梭罗

如果让我给新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一个定位,我认为,新教育是在给一个病人——中国教育,作一次准确的基因修复。大家从事的,是一项注定要走进历史的、伟大的、关系中国教育的基因修复工程。(《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要尊重学生的花期

——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作者|张学炬

来源|浙江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曙光,小时候也是个遇到考试就害怕,长期在及格线上徘徊的“丙等生”。

从害怕考试的“丙等生”摇身变成后来文体兼修的“全优生”,这位78岁的老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寄语青少年一代:

有的人年少有为,也有人大器晚成,“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老院士的话具有深刻的哲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关键是努不努力。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每一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不同的花期,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他们迟早都会盛开,开出属于自己的鲜艳。

尊重花期需要耐心。优秀教师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播种多少真理、提升多少技能,还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等待、送给学生多少鼓励。面对学生的困惑,对待学生的不解,好教师总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深情地多望几眼,春风化雨地宽慰一番。

因为他们坚信,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学生总会有开花的一天。(《相信的力量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尊重花期需要充足的养料。

花儿的成长需要养料,盛开得越是鲜艳,需要的养料越多,越需要精心侍弄。浇水、除草、捉虫等服务措施也必须配套才行。

有经验的老农,对田里的庄稼总是不急不躁,因为他们知道,庄稼总会有成熟的一天,而自己要做的是如何“精准滴灌”“精准施肥”。

尊重花期需要了解花开的规律。

每一朵花有每一朵花的颜色,也有每一朵花开的芬芳。教师要做的是努力了解每一朵花的秉性,并提供最适切的护理:喜光的要放在阳光下,喜阴的要放在温室里,食量大的就多供点肥,食量小的就少加点料,让每一朵花吃饱、吃好,但绝不能撑着。(《一朵花的使命就是让自己开花》)

尊重花期需要做好删繁就简的工作。

花枝不经修剪,就会旁逸斜出,不仅没有美感,还可能影响通行。

因此,爱花不是任其泛滥,而是要经常修枝剪叶,才能确保花儿们长得更好、开得更艳。

花期早的有早的绚丽夺目,花期晚的有晚的深沉含蓄。

教师要熟谙其中的辩证法,才能让每一朵花不错过花期,开出自己的鲜艳和美丽。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

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阅读参考——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作者|佚名

不急不躁:

在等待中孕育力量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课程)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

在德国,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唤醒内心的种子》)

师法自然:

宪法禁止学前的知识灌输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但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不少的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胡萝卜种子

静待花开: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一些中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或许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去“打拼”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一所幼儿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的。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从不包办:

给孩子独立探究的机会

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言语或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家庭成员:

大人肯向孩子认错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小主人的身份与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人权保障:

法律严禁父母语言暴力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写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语言暴力、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尊重生命: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冬天)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自由活动,全身能充分与阳光和空气接触,这样有利他们适应自然环境。”

上一篇: 早财经丨新华社强烈谴责暴徒打砸新华社亚太...

下一篇: 你跟同桌有何“过节”,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吗...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