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青山绿水保黄河安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时间:2019-11-05 11:26: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一路向东,出宁夏石嘴山进入内蒙古,绵延830余公里,福泽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等7个盟市,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型,孕育出丰饶的河套平原,留下了壮美的大自然印记。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牵动着总书记的心。9月18日上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近日,记者来到沿黄地区,进淤地、走堤坝、入村庄,倾听当地的治黄筑堤故事,感悟我区人水共建的绿色发展之路。
综合施策:举棋落子山水之间
秋日的乌海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经常在湖边遛弯的王凤森老人对记者讲起过去的一段往事:“黄河从乌海市穿城而过,由于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我们常常遭受黄河之害。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01年12月17日,乌兰木头民堤溃决,瞬时间一片汪洋。那次凌灾受灾面积很大,损失特别严重。”
为了预防凌汛灾害,每到冬春时节,我区有关部门及沿岸地区都要进行巡堤查险,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何化水患为水利?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规划黄河内蒙古段唯一的一座调节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就已提上日程。1954年,国家编制的《黄河治理规划》中,海勃湾水利枢纽为黄河上游规划的19个梯级枢纽工程中的第17个开发项目。2010年4月26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
借着乌海湖的东风,乌海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污染宣战,大力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实施大批造林绿化工程。如今,桑田变沧海,乌海湖不但改善了乌海市的生态环境,也洗去了工矿城市留在大家心中的“黑色”印记。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推动实现最佳治理效果。”
路线已明,纲举目张。各相关盟市铆足干劲,行动坚决——
“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推动河套灌区全流域生态环境大保护。”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区域协同,与周边沿黄盟市共同做好相关规划编制。”
“继续实施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和黄河西岸孔兑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保卫黄河安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要素支撑,其中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的综合治理方案尤为重要。截至目前,黄河内蒙古段已建成各类堤防1043.336公里、各类水库226座,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看得见的变化让生活在湖周边的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美景。“哪还能认出是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希望乌海湖能一直这么美下去。”看看湖边的落日,82岁高龄的王凤森老人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把脉问诊:抓住水沙调控的“牛鼻子”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柠条、一簇簇蒿草……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已被各种植株覆盖。
这是记者在以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闻名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哈什拉村见到的景象。
“当年,我跟着老干部们下到哈什拉村植树造林,见到那么多、那么深的侵蚀沟时,我被震撼了。”达拉特旗水利局水土保持室负责人王利军所说的侵蚀沟,主要出现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它们撕裂土地,蚕食耕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据哈什拉村合同沟社村民刘喜回忆,20年前,这里是“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村西边就是合同沟孔兑,东边是哈什拉川孔兑,往往一场大雨就能引发山洪。尤其是1998年那场大洪灾,冲毁了很多耕地,低洼处的牲畜都被卷到洪水里去了。
直到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后,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退耕还林第一年,政策是退一亩地补贴200斤粮食和20块钱,我们这里的荒地肯定是产不出这么多效益的。再有,你看这淤地坝下,之前都是沟沟壑壑,现在还能种粮食呢!”与过去相比,刘喜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极易流失的水土保持住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效益就凸显出来了。“以前这山上甚也没有,你看现在绿茵茵的,多好!即使下雨,顶多流点小水,再也没发生过洪灾。”王利军笑着说。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持续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35公斤左右泥沙。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导致的‘善淤’‘善徙’,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一番切诊把脉后,水沙调控成为我区治理黄河的“牛鼻子”。
王利军介绍,流域内降雨集中,几场暴雨,洪水就能带来大部分泥沙。据监测显示,目前河洛图流域入河泥沙已经减少了80%。
保持水土,需从源头减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7个沿黄盟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2319.5万亩,森林面积达1.11亿亩,草原植被盖度28.98%。
工程调节,可改善水沙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区沿黄地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5万平方公里,其中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通过不断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我区清晰勾勒出黄河流域的美好蓝图。
水岸同变:“母亲河”蝶变重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管委会东营子村靠近黄河北岸的山坡上,3000亩果树正迎风舒展着“腰身”。
“这里以前都是坡梁旱地,后来我们帮农民种上了果树,还给他们每亩260元的流转费用。你看,现在终于能收果子了。”托克托县林草局副局长张海伟告诉记者。令他自豪的是,那片坡梁旱地现在已经变成集林果采摘、花卉展示、休闲营地等为一体为托克托县云中绿博园。
推动发展经济林,既能有效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又让老百姓尝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这是青皮杏,那边是西府海棠。我们就以海红果为例,按每公斤5元计算,进入盛果期每亩年均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张海伟如数家珍。
黄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改善,更是一场聚焦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几”字头的河套平原上,三盛公水利枢纽飞跨黄河两岸,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目前,依托黄河文化、河套文化等元素,以及三盛公水利枢纽和湖泊景观,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的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正在建设中。
黄河“几”字湾的南岸,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北桥梁社村民王二板仁因土地盐碱化种不了粮食,便利用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旧河支道养起了鱼。如今,很多人冲着“大树湾黄河鱼”的名气,来到东海心村品鱼、度假,去年养鱼户户均增收约5万元。
黄河北岸的山梁之下,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形成了一条以葡萄采摘和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理念,我区沿黄地区的生态、生活、生产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一大批“黑重”产业变“绿”变“轻”,更有一些村子,从过去的“垃圾村”嬗变为风景秀丽的旅游村。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于海东 郑学良)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