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避孕药这50年

时间:2017-09-04 00:01: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今年50岁的避孕药,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妇女在性、生育和工作上得到了自主。然而,在中国,它的命运却迥然不同。避孕药研发的最初目的,是治疗女性不孕症。

  避孕药的主要研发者之一,来自哈佛的约翰·洛克曾是治疗不孕症领域的专家。当时人们早已知道雌性激素会抑制女性排卵,而洛克的研究思路是:让患者在4个月之后停止使用药物,期望出现反弹效应,让女性开始排卵。他的试验取得了进展,但是当格雷格里·平卡斯加入之后,研究开始改弦易辙。为何不用激素作为避孕手段?平卡斯是研究节育的专家,他获得了当时节育运动上百万美元的资助,却没有进行临床试验的执照。

  他们的合作是成功的,避孕药在两人手中诞生了。并没有大张旗鼓,1960年5月11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种口服避孕药Enovid,这一天被当作避孕药的诞生日来纪念。但事实上,早在1957年,Enovid已经获批准上市,当时它所标识的作用是“调整妇女经期”,只是在副作用一栏里此地无银地加了一句 “它会抑制女性排卵”。这种药片很快就被用来避孕,1960年的批准只是为它正名而已。

  避孕药诞生时,正好遇上了欧美火热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年代。和其他避孕措施不同,避孕药让女性在性和生育方面获得了自主,因为避孕药的吃还是不吃,是女性自己说了算。

  女性生育的自主首先带来的是工作的自主。在避孕药普及的1970年到1975年,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23岁推迟到了25.5岁。与此同时,女性因婚姻而辍学变得更为少见,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倍增加。而上世纪60年代欧美雇员短缺的状况,也使得雇主们不得不接受了 “职业女性”的形象。性的自主还带来了女性身体的自主。为了性的快乐而享用身体,被认为是正当的、无罪的。婚姻本身已经由生育的契约,变成了性伴侣之间的关系。

  1999年,《经济学家》将避孕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进步”,认为它对人类的贡献超过了相对论与核反应堆。

  避孕药在中国的尴尬

  然而,避孕药在欧美掀起的巨大波澜,却似乎与中国无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仿效前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尊称为“英雄母亲”。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场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争论已经展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层领导的表态隐约透露出一个信息:中国也要开始提倡节育。1956年,国家投资200万元在广州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避孕

上一篇: 避孕药与6类药物不宜同服

下一篇: 误区:患有妇科疾病没有办法避孕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