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当年的克林顿总统是如何引领美国成为“信息强国”的?

时间:2020-07-22 16:58: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并没有马上放松警备,而是想要探索一些方式方法,继续将其当时在全球一马当先的领先地位,想法设法地维持下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领先地位的维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经济发展的催发、政治生态的改善、人文环境的丰满。但这些手段背后最先决的条件便是“人”。无疑地,冷战之后的美国亟需一位有前瞻眼光并有改革意识的领袖。

韬光养晦

美国人把这个重要位置的选票投给了一位短发白肤、西装在身的中年男子——威廉·杰斐逊·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1992年,他以阿肯色州州长的身份崭露头角,在与老布什的对决中彰显难得的改革锐气,而且也满足了美国中年妇女对男人的一切美好想象。最终,克林顿“春风得意”地被美国人推举为史上第42任总统。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克林顿满足了美国中年妇女对男人的一切美好想象

上台之后的克林顿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他认为一个持续进步的美国不利于“四面树敌”。越是在历史最巅峰的时刻,美国越应该“韬光养晦”,应该“聚精会神搞建设”,应该“闷声发大财”。克林顿当机立断地结束了和“曾经敌手”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还超出很多人预料地给这个刚解体的国家予以一揽子的经济援助计划,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美国未来的经济建设。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看上去是一个十足的发达国家。但以克林顿为代表的民主党政府,并不完全如此认同。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对抗或是经济扩张,而是科技的转化效率。

一个以科技为引擎的强国计划,成为在任时期克林顿政绩“可圈可点”的一抹色泽。如果说以蒸汽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以电力为动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节奏的话,那么以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象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颠覆了人类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

在20世纪末,美国政府恰逢其时地将科技发明、信息技术置为产业革命的开端,无疑是极为明智的选择。他们没有,也没有像前苏联那般把建设重心放在军工产业的无限研发上。相反地,整个国家不再沉湎于“争霸领土”的“迷梦”之中,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科技转化为民众生活水准的尝试上。

复兴美国计划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更是信息更迭的世纪。为了第一时间地争夺全球发展的制高点,美国信息产业得到“革命性的重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微波通讯公司以相当规模的资本实现了合并,信息行业的雏形正在凭借计算机行业、通信产业、服务行业等多个领域的合力,逐渐形成。可以说,信息产业巨头的“强强联手”为美国提前进入到“信息发达国家”的行列,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保障。

除此之外,克林顿政府还把占美国政府科研经费1/3比例的费用用于科技实验室的相关研发工作,从制度的层面激励了大大小小科技研发部门对信息产业的重视和投入。在克林顿强有力的倡议之下,时任副总统戈尔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了这一进程的演化,并把它作为当时美国的“根本国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创新战略,就是如此诞生而来。

政府疯狂地为这一战略投资了高达4000亿美元的资金,雄心勃勃地将美国打造为一个信息畅通无阻的“超级强国”,计划用20年时间循序渐进地将电信光缆铺设到千家万户中。至此,盛极一时的卫星通信技术和电信光缆连接技术,再一次地把美国推向科技革命浪潮的前沿。

金融、购物、教育、医疗、社交、游戏、娱乐、电影业......每个产业只要加上一对“信息网络”的翅膀,便可振翮而飞,一日千里。刹那之间,互联网系统将美国这个全球疆域第三大的国度链接为一个拟制的整体,地理的界限被压缩于细细交织为一体的信息网络中。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总统的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明确指出:“50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网,使美国在以后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它使美国人得到就业机会,将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方面指明了美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映证了克林顿政府的一种智慧——向前辈借鉴治国经验的智慧。

国强,民也富

19世纪美国开辟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交通奇迹”。一条条跨越北美的铁路建设将美国各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所存在的经济萧条、经济增长减缓等问题也因此而得以较大地改观。相对应地,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所开创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想凭借一条无形“公路”的铺设而解决美国在新旧世纪之交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困顿。

与很多同样置信息科技为重要角色的国家相比,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局限于一个行业、一种产业、一类项目的框架内,而是开创性地提升至“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先战略高度,将信息个性化、公开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优势收囊进美国科技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细究起来,“信息高速公路”并非克林顿政府的“独创”。早在里根与前苏联进行旷日持久的“星球大战”之际便横空出世。只是克林顿政府睿智地将这种曾被视为军事领域的科学技术,疏导和转化为美国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美国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营建更多的历史契机。

信息高速公路不仅让美国在“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也让“民富”成为了信息高速发展的另外一个红利。信息社会所特有的平等化和分享性,让美国民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享有着更为平等和自由的机会和“特权”。

他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公开招聘,跻身到美国主流社会阶级当中。他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的观点表达,给政府相关机构施压,从而尽大可能地满足他们对于自我成长的一些诉求。他们这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纵横驰骋,也往往可以成为克林顿政府治国理政最直接、最真切、最可靠的“大数据”。

“高速公路”上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认同这种由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文化。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催生了注入苹果、Google、微软、亚马逊、英特尔等美国互联网企业,领导着全球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乃至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方向,也形成了新世纪以来美国的一大新的“硬实力”。

新致富观

在这种新的信息时代中,美国产业的人才构成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质的改变。以往那种劳动密集型模式所驱动的制造业、加工业所亟需的工人,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座上客”。高新科技企业更需要那些懂技术、懂生活、有知识、有情商的“极客”(geek),他们不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而是天马行空、敢为人先。

信息革命引发了一场人才革命。基于社会之所需,美国中产阶层极度地萌发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特立独行地为社会提供了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案,成就了一个社会从工业文明转型为信息文明的宏图伟志。

中产阶层的扩大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贫富分化的鸿沟,也更新了一种新的“致富观念”。逐渐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自己办工厂、创就业,解决了不少美国穷人的“饭碗”。对于很多美国穷人而言,他们坚信只要“上对了路”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公平地享有“信息高速公路”上所具备的一切福利。如此说来,美国“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竟借由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1993年,美国经济增长3.1%,1994年的前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3.3%、4.1%和3.4%,这显然是一个“好的数据”——它比之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不到1%)简直是进阶了一个“level”。

这个数据不仅打破了美国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僵局,还确实使美国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力拔头筹。美国在1995年、1996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远远地高出同一时期的日本(分别为0.9%和0.6%)和德国(分别为1.9%和1.1%)。

实践证明,“信息高速公路”一经出台,就拉动了美国相关产业数千亿美元的投资与总产值。美国失业率降至24年来最低点,通货膨胀指数也降到30年来最低点,无论是社会发展和人民水平都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撰文:谭峰

出处:头条号 @比天空还远的季节

上一篇: [USA]中国外交部汪文斌:美国政府要求...

下一篇: [USA]特朗普总统:为平息“民主党城市...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