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引领自行车行业新发展
时间:2021-12-04 07:00: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2月2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自行车协会主办的“绿色出行 智慧交通”2021中国自行车产业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致辞。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应邀作视频致辞。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高裕跃出席并讲话。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刘素文致辞。本次大会以“数智未来 融合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两轮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自行车行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张崇和在致辞中指出,自行车行业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从民族品牌到走向世界,从“三转一响”之首到外交国礼,从重要出行工具到低碳生活……自行车行业见证了新中国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自行车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全行业总产量接近1.2亿辆,规上企业年收入超过1500亿元。今年1月至10月,自行车行业规上企业收入同比增长22.4%,利润增长36.8%。自行车行业为方便百姓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崇和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产业发展也要把握时代,面向未来。本次大会以“数智未来,融合共享”为主题,用前沿视角,研判发展方向,加强数智共识,推动融合共赢,谋划发展大计。相信大会一定能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为推动自行车行业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张崇和对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消费需求引领行业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行车行业要不忘奋斗初心,牢记光荣使命,矢志不渝地服务人民美好出行需要。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安全性能为重心,紧跟时代步伐,持续转型升级,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新产品、新配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出行消费需求,奋力谱写自行车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篇章。
二、数字智能引领行业新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要结合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的生产特点、产品特征、运营方式、服务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全链条创新,提升产业现代化,完善产业供应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加速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要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超前的发展理念,以更新型的发展业态,以更先进的生产力,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中赢得自行车行业新发展。
三、循环创新引领行业新发展。最近,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自行车行业要落实中央的要求。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全面提升发展韧性,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循环的引领作用。要优化产品性能,坚持品质优先,开发更多功能车型,发展中高端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形成国内循环的大产业链和供应链。要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新趋势,抓住中欧班列途经国家的新机遇,提升海外产业布局深度和广度,加快形成自行车行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融合协同引领行业新发展。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产业协同是大势所趋。自行车行业要加强内联外引,加快互联网与通勤车的融合,加强运动装备与山地运动车的融合,强化电池与电动自行车的融合,实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和产业融合。要组织产业协同联动,推进上下游企业、专业院所组建协同发展平台,提升自行车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全新产业链协作体系,全面开创自行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高裕跃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刘素文
针对本届产业大会的主题——“数智未来,融合共享”,刘素文表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两轮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是自行车人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他期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人以及同两轮出行密切相关的各界人士,团结一道、互促互惠,共同开创产业兴旺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全面推进改革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引领两轮行业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大带小、以整带零,促进两轮事业向国际化特色化方向加速崛起;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推动两轮环保出行,助力绿色交通强国建设;四是加强行业间深度融合,以新经济、新业态激发新活力,保持两轮产业与新兴产业稳定共赢。
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哈啰出行供给侧总经理程亮、小牛电动CEO李彦、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韩静涛等嘉宾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大会还举行了以“数字化、新业态赋能两轮制造新发展”为题的主题论坛。
文|本报实习记者 暴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