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创新结直肠癌筛查方式 提升诊疗技术水平
时间:2022-01-24 13:00: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也在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也是高居不下。
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在我国,结直肠癌的一个重大挑战是83%的肠癌患者首次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44%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已经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吴小剑表示,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晚期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40%,这是导致我国肠癌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定期肠镜检查,防患于未然
我国结直肠癌人群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50岁以上更为明显,而且约40%结直肠癌患者无明显报警症状。
根据《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建议对50-75岁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做人群筛查。“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腹泻、便秘、黏液便、血便等报警症状出现时,身体已经感觉到不舒服才去检查。”吴小剑说。
创新筛查手段 AI技术辅助肠镜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早期筛查方式的高危人群,都需要做肠镜来进一步确诊,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吴小剑强调。
“肠镜检查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肠镜医生因视觉疲劳、受检者的肠道准备不佳、镜头视野视角等各种原因,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字节跳动旗下医疗品牌“小荷健康”AI肠镜项目负责人表示,根据专家共识意见,腺瘤漏诊率高达26%,进展期腺瘤漏诊达9%。
“我们研发了一款结肠镜AI辅助诊断软件。使用AI协助医生诊断,提升了诊断效果,这一成果在应用后,将使更多患者受益。”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相关AI技术已申请了15项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息肉识别、息肉分型、内镜图像分析处理等领域。在实时处理肠镜检查视频时,其每秒可分析30张至50张医学影像,并在检查过程中对医生作出实时反馈和诊断提示。
有报道称,中国需要35万名消化内镜医师,但实际数量不足4万名,熟练的操作者更少。而一名消化内镜医师从新手到熟手,常要经过10年以上的培养和历练。因此,AI医疗技术在辅助临床医师、增益临床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完善诊断方式 推动实现同质化诊疗
吴小剑表示,肠癌的治疗目前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手术方面,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降低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现已成为结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同时,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得到广泛应用,经自然腔道的NOSES和NOTES技术则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术后康复,许多手术甚至不需要作腹部切口,大大减少了患者对传统外科手术的担忧和恐惧。综合治疗方面主要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要说到治疗手段的创新,免疫治疗可以说是惊喜不断,无论是用于肠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还是用于晚期肠癌的一线治疗,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吴小剑说。
作为高发性癌症,对于这些偏远地区的结直肠癌患者,如何保证他们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及时、专业、有效的诊治?
吴小剑表示,如何实现同质化诊疗是国家目前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严格的结直肠外科专科医生培训体系,在有资质的培训基地完成专科培训的医生才能入职结直肠外科,这能保证今后全国各家医院甚至是基层医院结直肠癌诊疗水平的同质性;二是对基层医院现有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加强指南宣讲和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三是对口帮扶,目前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在用实际行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