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机磷中毒导致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的机制

时间:2022-10-20 18:01: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胆碱酯酶(ChE),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反应肝细胞合成功能的主要酶类。当肝功能障碍时,此酶活性下降。但在临床上ChE活性下降,往往多见于另外一种情况: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县级医院,经常会遇到许多有机磷中毒的患者,特别是最近多使用农药的夏种时节。审核生化结果时,遇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的结果,往往最先联想到的就是有机磷中毒,这时就会下意识查看临床诊断,果不其然。

今天又遇到4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其胆碱酯酶活性均低于我院设定的危急值,重新复查后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报告危急值后,不禁想到了生命至尊无上的高贵与不堪一击的脆弱。

为什么有机磷中毒会导致胆碱酯酶活性的下降?

首先我们重温一下胆碱酯酶。

人体主要分为两种,(1)乙酰胆碱酯酶(AChE),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胆碱酯酶Ⅰ;(2)丁酰胆碱酯酶(BuChE),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拟乙酰胆碱酯酶(PChE)或胆碱酯酶Ⅱ。临床常规检查的胆碱酯酶即后者,通常简称为ChE。AChE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肌肉、红细胞、肺等处,其生理功能是催化水解乙酰胆碱,能使神经细胞反复除极。ChE和BuChE主要在肝合成,生理功能至今尚未阐明[1]。AChE和BuChE的活性变化基本是平行的,两酶之间总的相关性好,均与临床表现(中毒指数)相关,能够较好地反映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程度。但酶活性下降程度与病情及预后并不完全一致。丁酰胆碱酯酶(BuChE)对有机磷农药敏感,但抑制后恢复较快。我科采用测定血清胆碱酯酶即丁酰胆碱酯酶(BuChE)。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有机磷中毒的机制。

正常情况下,胆碱能神经兴奋所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能被胆碱酯酶水解为乙酸及胆碱而失去活性。

有机磷中毒时,有机磷酸酯的结构近似乙酰胆碱,进入人体后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体内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不易水解,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即失去酶活性,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于神经末梢,过度兴奋胆碱能神经,出现一系列毒蕈碱样中毒症状(又称M样中毒症状)、烟碱样中毒症状(又称N样中毒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常死于呼吸衰竭[2]。

有机磷中毒后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是因为:有机磷进入人体后,在胆碱酯酶酯解部位的酸基和碱基协助下,有机磷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酯解部位的丝氨酸上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结合;同时酯键断裂,磷酰基与胆碱酯酶形成磷酰化酶。而磷酰化酶的脱磷酰基反应速度极慢,有些情况下接近为零,因此,这个酶分子失去活性,而一般将失去活性的磷酰化酶称为中毒酶[3]。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中的胆碱酯酶因磷酰化形成中毒酶导致活性测定下降。

上一篇: 检验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总结大全

下一篇: Front Med: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神...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