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已超6000亿美元 神经系统疾病这块“硬骨”要怎么啃?

时间:2021-07-15 14:34: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AD新药获批,质疑仍未停,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却涌入其中,这个市场真的迎来火热了?

7月初,葛兰素史克以最高15亿美元的价格与Alector公司达成合作,将开发和商业化2种处于临床阶段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单抗药物AL001和AL101。

6月中旬,艾伯维以最高2.67亿美元价格与致力于寻求治疗遗传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罕见疾病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Caraway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开发和商业化Caraway一款靶向TMEM175的小分子药物,来治疗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一动作,发生在渤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Aducanumab(商品名Aduhelm)获FDA批准上市后的第三天。

6月7日,美国FDA打破了自2003年以来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上市的困局,加速批准Aducanumab上市,创造了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历史性时刻。Aducanumab的获批意味着全球首个减轻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症状的药物诞生,也意味着去除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能带来更好临床结果。

但很显然,很多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这个结果。而这则备受争议的批准,却使得业界目光再次回到神经系统疾病领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A73/5文件定义,神经系统疾病是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癫痫、头痛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中风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感染/神经免疫疾患、神经发育疾病以及外伤性脑脊髓损伤。

其中,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大脑和脊髓的细胞神经元逐渐退化所导致的疾病。这类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最终导致神经功能丧失。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氏症(PD)、亨丁顿舞蹈症(HD)、多发性硬化症(M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等疾病均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

根据IQVIA人类数据科学研究所报告《展望2025:全球医药支出和使用趋势》显示,肿瘤领域、免疫疾病领域和神经病学领域是未来五年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主要由于新药的不断涌现,预计到2025年肿瘤和免疫疾病领域将达到9%~12%的年复合增长率;而神经病学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其支出将超过1430亿美元。

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IQVIA艾昆纬副总裁、大中华区商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邵文斌说出了这样一组排名:目前全球研发管线热点领域抗肿瘤药物为首,神经学已位居第二位。

IQVIA 执行董事 Murray Aitken也曾说:“自2013年以来,肿瘤领域年增长率一直为两位数,2025 年的预测只是肿瘤领域长期表现的延伸。但有一个可能不太受关注的领域在增长,那就是神经病学。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和罕见疾病的新疗法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引发重大支出激增。”

相比几乎每家国际药企都会布局的肿瘤学领域,面对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国际药企又会是怎样的布局呢?

01 罗氏依旧执着,辉瑞选择放弃

6月初,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第六期发布,2021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名单也随之公布。罗氏以2020年474.92亿美元的处方药销售额成绩夺得第一。诺华、艾伯维、强生、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赛诺菲、辉瑞、葛兰素史克和武田位居前10。

相比肿瘤学领域的争先恐后,国际药企对于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却展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罗氏、强生等公司多年持续投入,而辉瑞却最终选择放弃。

根据各大国际药企官网显示,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罗氏以16条管线数量位居10大药企第一。其管线涉及阿尔茨海默病、神经肌肉疾病、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亨廷顿氏舞蹈症、天使综合征等疾病。布局管线之多,布局适应证之广可见罗氏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决心。

在罗氏神经系统疾病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Gantenerumab (RG1450)。Gantenerumab是一款单抗,与获批的Aducanumab目标一样,都是旨在清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Gantenerumab命运坎坷程度一点不亚于Aducanumab。从2010年开始临床试验,到2014年宣布试验失败,到2017年再启临床试验,再到2020年宣布失败,最后到2021年6月宣布可以改善一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Gantenerumab成了一款罗氏无法放弃的药。除Gantenerumab外,罗氏管线中还有3款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相关的药物。

2020年,罗氏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收入约为349.74亿元。同样,罗氏2020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也是大手笔,以约921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即使一直面临着挫折,但罗氏还是在尝试一系列有可能解决的办法。2021年罗氏与量子计算初创公司剑桥量子计算公司(CQC)合作,打算用CQC的专门算法研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疾病的新疗法。

除了罗氏外,2021年全球前10大国际药企中,诺华、艾伯维、强生、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赛诺菲、葛兰素史克和武田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均有布局,而辉瑞却放弃了自主研发这条路。

2018年初,辉瑞逐步暂停了神经科学领域的研发项目,包括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癫痫等项目。在放弃自主研发神经科学领域的项目6个月后,辉瑞旗下投资公司Pfizer Ventures(辉瑞风险投资)计划投资6亿美元给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其中,现有资金(1.5亿美元)的约25%会投资于新兴成长型神经科学公司。2018年10月,辉瑞和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合作推出了专注于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法公司Cerevel Therapeutics。

不论是罗氏的多年执着,还是辉瑞放弃自主研发转而投资其他公司,都显示出国际药企面对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时的“进退两难”。

相比部分靶点清晰、机制清晰、治疗方法多样的肿瘤领域,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部分疾病发病机理并不清晰,且患者从患病到发病时间长、难以诊断,这些都导致所有药企无处下手,只能通过不断尝试来验证猜想,而一些疾病试验观察时间长,耗时耗力,投入成本巨大。但若所有药企都因此而放弃,此前的投入不仅将付之东流,这些疾病还将一直困扰着人类。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在过去 30 年里,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死亡绝对人数增长了39%。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是60%-70%成因)是全世界第五大死因。

所幸国际药企还是选择了接受挑战,虽然小心翼翼,但还是继续前行。

02 阿尔茨海默病成必选,多发性硬化症突围

神经系统疾病中,10大药企在适应证选择上较为相似。没有一家公司不曾向阿尔茨海默病发起挑战。不过,截止目前没有一家公司挑战成功。

2012年,强生/辉瑞的单抗药物bapineuzumabIII期临床试验失败;

2014年,罗氏宣告gantenerumab的III期临床试验失败;

2016年,礼来宣告III期临床药物Solanezumab没有达到主要临床终点;

2017年,默沙东宣布停止开发BACE抑制剂药物verubecestat。

2018年,强生宣布其终止了BACE抑制剂剂atabecestat II/III期临床试验。

……

美国药物生产与研发协会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在阿尔兹海默病上的研发投入超过6000亿美元,失败的临床药物超300种,失败率超99%。而渤健的Aducanumab获批,让全球药企和资本再拾信心,继续选择向阿尔茨海默病发起挑战。

而Zion Market Research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市场将达到56.6亿美元。

国内药企中恒瑞医药、长春高新等公司也加入了这场挑战中。今年3月10日,恒瑞医药Aβ抗体SHR-1707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的默示许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SHR-1707 的相关项目累计已投入研发费用约为4095 万元。

6月23日,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收购北京新源长青51%股权。北京新源长青是一家聚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质生物标记物测试领域的公司,目前正在进行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检测辅助诊断的试剂盒开发。

除阿尔茨海默病外,多发性硬化症成另一国际药企都参与布局的赛道。

上一篇: 官宣!12省大联盟 67万套耗材集体降价

下一篇: 女官员落马揭开的「黑幕」 一针抗衰15万...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