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常态化 一批药企出局

时间:2021-11-14 13:13: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集采常态化,药企注销药品批文加速,企业数量持续下滑

集采是近两年影响医药行业的重磅政策之一,其一有风吹草动就引起数千家制药企业的关注,据笔者统计,集采进入常态化后,部分药企药品批文注销加速。

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的药品批文数量来看,由三四年前高峰的19万余个减少至当前的15万个,减少了20%以上。根据国家药品监管政策导向来看,这并不是终点,药品批文减少趋势将会持续。

1、品种、企业都很“受伤”

11月5日发布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胰岛素专项)(GY-YD2021-3)》的公告和《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后,于日前紧锣密鼓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企业培训会通知》,计划于11月15日开展专项培训,第六批集采在快速推进中,最快预计于2022年初落地执行。

注:根据上海医药阳光采购网、网上公开信息资料查询整理,供参考。

随着集采的持续推进及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部分集采品种市场份额下滑明显,原研药企和国内原有主导企业销售额下降明显。

从品种情况来看,集采品种由于大幅降价,终端市场销售额和占比大幅下滑。

以使用量巨大的降血压常用药为例,在国家集采实施前,氨氯地平在同类产品中2018年销售金额占比超过31%,在联盟地区药品集采后,其市场份额下滑至2020年的16.7%,市场份额接近萎缩一半;反观未集采品种硝苯地平制剂,在2018年市场份额。

从企业角度来看,大部分原有已是市场主要供应商的企业无论是集采中标的企业还是未中标的企业,其市场份额均会大幅下降,而新入局者则是最大赢家。

仍以降血压用药另外一个品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制剂主要厂家集采前后市场份额对比来看,原研企业赛诺菲以较低价格中标,但其市场份额由集采前的61.36%下滑至集采后的36.8%,而新入局者华海药业则一举获得半数市场。

在集采过程中未中标的企业,其市场份额也下滑幅度巨大。如以阿托伐他汀为贡献企业主要销售收入的北京嘉林药业为例,由于其在集采过程中未中标,其2020年销售业绩大幅超过45%,净利下降超过20%。

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有不少药企主动退出相关药品市场,不断注销药品批文。

2、药企申请注销批文情况增多

在过去几年,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查询到在册的药品批文数量超过19万个,而目前仅有15万个。

据笔者初步统计,国家药监局在2020年发布了3次注销批文公告涉及药品批文400个,在2021年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了5次注销批文的公告,涉及批文670个,有加速之势。

最近一批次是于11月4日发布的《国家药监局关于注销汞溴红溶液等34个药品注册证书的公告(2021年第132号)》,涉及产品20余个。

其中不乏临床用量较大的原研品种,如强生(杨森制药)的利培酮注射用微球制剂,辉瑞制药的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复方制剂等。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有企业主动申请、依法吊销、不良反应大等六种情形会注销药品批文。

此外,大量僵尸批文、辅助及监控用药目录内品种、限抗令持续推进等因素,而每五年一次的药品再注册及日常维护成本,也会使企业主动申请注销部分无实际销售或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药品批文。

3、药品准入门槛提高

根据国家集采政策要求,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进入国家集采的入场券。国内仿制药市场实际现状是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长期存在。因此,要提高药品准入门槛,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我国仿制药行业集中度低,批文扎堆严重:我国共有医药企业4000余家,远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产能过剩。

样本医院市场Top10企业销售额占比不到30%,若剔除进口专利药,则比例更低。

以首批要求开展一致性评价的289个品种为例,批文数合计高达17740个,其中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批文数量达到895个。此前审批标准低导致仿制药批文扎堆,质量和疗效参差不齐,进而降低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从国家集采的推进力度和节奏来看,可以说是紧锣密鼓。但是集采推进的进度力度和范围受制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力度。因此,未来持续、长期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所难免。

4、加速药品批件注销和药企洗牌

一致性评价将会是一项长期政策,同时也是药品批文大清洗的阶段。从美日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历史和经验也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经历22年,美国则为23年,最终两国均不定期更新发布仿制药橙皮书。可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是一项我国未来多年会长期推行的政策。

与此同时,药品和药品批文也会大幅减少。以日本通过一致性评价前后药品批文许可情况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和我国现在数量情况基本相似,有10万余个药品批文许可,到2013年药品批文许可剩下不到1.9万个,市场上实际流通的有效批文为1.5万个左右。

在美国于1968年就开始实施《药物有效性研究实施项目(DESI)》,对于1938-1962年期间只进行安全性研究而没有进行有效性研究的药品进行评价。

DESI并非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价,而是基于历史上药品审评法规不完善进行追溯审查,对药品有效性进行再评价。

由专家组依据FDA、药品生产企业、科学文献三方证据,对药品进行审查,并将药物按照功效分成“对其说明书上所列的适应症均有效”、“对所列适应症疗效不明确”、“对所列适应症完全无效”三类,只有被证明有效的药品才允许生产,截至1984年共评定了近4000种药物,药品批文数量大幅减少,生产厂家也只剩下数十家。

对美国而言,也是自《仿制药法》颁布并正式实施后,该法案创造了仿制药的现代审批体系。之后,美国仿制药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仿制药销售量占总处方量的比例不断上升,仿制药占处方药的比例从1980年代早期的10%增加到当前的80%以上。

目前我国化学药企业有4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00家左右,生物制品企业大约在900家左右,合计在3000家左右。

预计带量采购不断推进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完成后,乐观估计我国化学药企业和生物企业总数将会剩下500家左右,药品批文也将大幅减少。

上一篇: FDA批准首款PV干扰素药物Besrem...

下一篇: 药品调出医保后 还有销量吗?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