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 Dis Sci:肠道乳糖酶和小肠微生物群与成人乳糖不耐受症状和摄入量的关系

时间:2022-11-25 11:59: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乳糖不耐症很常见, 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在儿童时期经历过乳糖酶活性的降低。主要原因是小肠上皮细胞不能吸收乳糖,除非它首先被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通俗地称为乳糖酶)裂解成其组成的单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如果刷状缘乳糖酶活性低,乳糖在小肠中不被消化而进入结肠。

在结肠腔内,未消化的乳糖经过细菌发酵,形成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乙酸盐),产生乳酸,释放氢气,并可产生胃肠道症状。乳糖不耐症的典型症状包括腹胀、绞痛、腹鸣、肠胃胀气、腹泻和便急。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受患者和摄入量特定因素的影响。本项研究评估了自我报告的乳糖不耐受与肠道乳糖酶、乳糖摄入量和小肠微生物组之间的关联。

本项研究纳入了接受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患者。观察性研究参与者完成了乳糖不耐受症状问卷调查并报告了乳糖摄入量,并测量乳糖酶活性并评估小肠粘膜微生物组。研究人员比较了有和没有乳糖不耐症患者的肠道乳糖酶,然后评估了乳糖不耐受症状与乳糖酶和乳糖摄入量之间的关联。最后检查了小肠微生物组成与自我报告的乳糖不耐症和症状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在34名患者中,23 名 (68%) 报告了乳糖不耐受。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在食用乳制品后总体症状评分更高,肠紧迫感更频繁,排便次数更多。具有异常乳糖酶活性的个体比例并没有因乳糖不耐受状态而不同。中位乳糖酶水平与总乳糖不耐受症状评分 ( p=0.038) 和肠紧迫感频率 ( p=0.012) 相关。每日乳糖摄入量在各组之间没有差异。在19 名患者中,研究人员观察到食用乳制品后小肠微生物组β多样性与粪便稠度显着相关 ( p=0.03)。

本项研究证实肠道乳糖酶与成人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和肠紧迫感相关,但不能完全区分临床表型。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微生物群、饮食)可能会进一步阐明乳糖不耐症的病理生理学。

原始出处:

Claire L. Jansson-Knodell. et al. Relationships of Intestinal Lactase and the Small Intestinal Microbiome with Symptoms of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Intake in Adults.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22.

上一篇: Dig Dis Sci:经颈静脉肝内门体...

下一篇: 我国医学团队在心梗精准诊疗基础转化领域取...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