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能不能治癫痫?137名受试者,3 项人体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可显著缓解

时间:2022-11-29 21:00: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癫痫 

俗称羊角风、羊癫风,是由大脑神经元病态过度放电引起,以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痫性发作的典型症状为意识障碍和惊厥,也可表现为感觉、精神活动或内脏等功能异常。

如果把大脑神经元看做紧密排列在一起的电线,当因遗传、感染、外伤等受损后,神经元就会“漏电”造成癫痫发作。

目前,全球有超过6000万癫痫患者,约35%会产生抗药性。而且,抗癫痫药物只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抑制癫痫的发生发展,并且还对一些患者有副作用。因此,开发新的替代疗法迫不及待。

近年来,来自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炎症可能既是癫痫的结果,也是癫痫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除了修复功能,还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抗炎特性。

在炎症早期,免疫系统激活不足时,间充质干细胞似乎会促进炎症。而在炎症后期,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时,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抗炎因子、下调促炎因子或通过直接细胞接触来抑制免疫反应。

因此,科学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炎症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工具,其中也包括癫痫。我们就来看看,3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结果如何。

外伤性癫痫

2013年,我国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了一项研究,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癫痫。

该研究收治了48名早发外伤性癫痫患者,随机平均分配到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单一治疗组仅采用高压氧治疗,而联合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还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7天移植一次,共4次。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24名患者中的23人(95.83%有效):发作次数减少,症状缓解或减轻,脑电图有所改善。

其中9人(37.50%显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体征和脑电图复查基本正常。

结果显示,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显著提高了高压氧治疗的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83%)显著优于单一治疗组(33.33%),安全性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难治性癫痫

2017年,Fedor Hlebokazov等白俄罗斯科学家针对难治性癫痫患者,开展一项I期开放标签临床试验,使用患者自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标准抗癫痫药物治疗。

22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被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12名患者只接受标准抗癫痫药物治疗;而治疗组的10名患者还要接受2次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一次静脉给药一次鞘内注射,剂量都是1×10^5个细胞/kg。

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细胞治疗组的10名患者中,5人认知状态改善,6人焦虑缓解。而在对照组的12名患者中,只有2人认知状态改善,5人焦虑缓解。

细胞治疗组在总缓解率上有明显优势(80%):10名患者中有8人对药物有反应,其中3人完全缓解(一年及以上无癫痫发作)。而对照组(16.7%)仅2人有反应,没有完全缓解的患者。

耐药性癫痫2021年,Fedor Hlebokazov等白俄罗斯科学家又针对耐药性癫痫患者,开展一项I/II期开放标签临床试验。

这项研究共收治了67名患者,其中33人进入对照组,接受标准抗癫痫药物治疗。另外34名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一个或两个疗程的体外扩增自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细胞治疗间隔6个月,每个疗程又由一周内的一次静脉输注和一次鞘内注射组成。

在6个月随访时,细胞治疗组61.7%的患者(21/34)对治疗有反应,到12个月时增加到76.5%(26/34)。而对照组6个月时仅24.2%(8/33)有反应,到12个月时只剩3%(1/33)有反应。

根据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和脑电图(EEG),细胞治疗组分别观察到焦虑和抑郁评分和阵发性癫痫样活动降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也有所改善。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

● 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L+)的使用,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成功显著相关。

● 间充质干细胞的第二个疗程,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癫痫样脑电图活动。

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组织修复、免疫调节等特性,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焦点。特别是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上,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的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释放营养因子和抗炎因子,帮助维持大脑受损区域的神经元稳态,有助于抑制癫痫的发生。

相信,进一步深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癫痫所致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将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路。

上一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医疗团队临床研...

下一篇: Nat Rev Neurosci 综述:...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