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Surg:张力带钢丝技术微创双极手术治疗髌骨骨折

时间:2022-12-01 11:59: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膝盖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在增加伸肌机构的力矩臂中起着关键作用。膝盖骨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1%,可由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通常,直接损伤通常会导致粉碎性膝盖骨骨折,而间接损伤可能会导致横断性膝盖骨骨折。另外,由于复合伤的发生机制,导致了更多的骨折形态。治疗膝盖骨骨折的主要目的包括恢复骨的完整性、膝盖骨的关节一致性以及伸肌机构的功能。

髌骨骨折的手术指征包括骨折间隔大于2-4 mm,关节不协调大于2-3 mm,伸肌机构功能不全,关节内游离体。经膝盖骨中线纵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他手术入路包括正中旁入路和外侧旁入路。虽然这些开放的手术入路可以提供良好的膝盖骨可视化,从而将骨折复位技术的难度降至最低,但它们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与手术相关的软组织损伤、髌骨血供的破坏,以及由于在膝关节前形成一条长的手术疤痕而降低患者满意度。

为了克服开放手术的这些缺点,人们正在尝试具有恢复快、软组织损伤少、手术疤痕小的微创手术,它们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最近有报道说,有一些治疗膝盖骨骨折的微创手术。邵等人介绍了一种使用Zimmer®Cable-Ready®电缆针系统固定横形髌骨骨折的微创外科技术。他们发现,与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在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方面产生了更好的临床结果。AkHilesh等人使用经皮张力带钢丝技术治疗膝盖骨骨折。尽管经皮张力带钢丝是治疗横断性膝盖骨骨折的一种可行的选择,但它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项技术挑战。

在本研究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微创手术入路,即在髌骨上极上方约1 cm处,在下极下方约1 cm处做两个2 cm-3 cm平行的切口,分别对髌骨骨折进行复位固定。由于切口处位于髌骨两极,我们将其简称为“双极切口术”。本研究旨在介绍双极切口法,并评价双极切口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材料和方法:对2018-2020年间收治的经双极入路手术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所有患者的临床和放射学记录。对骨折进行分类,并对患者的术中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和特殊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估和总结。

结果:该研究纳入了19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所有髌骨骨折均采用微创双极手术入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9.0±8.5min。平均愈合时间为12.8±2.1周。术后1年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31.8±4.4°,HSS评分为97.1±2.6。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图1.显示了微创手术技术的主要手术程序。(A) 在髌骨上方和下方约一厘米处做两个平行切口。(B) 骨折闭合复位后,将两根克氏针从切口穿过骨折碎片。(C) 使用穿线器或腰椎穿刺针将钛电缆皮下引入。(D) 固定的结果。

图2.骨膜升降机和尖头骨钳的联合应用有助于骨折复位。(A) 在初次复位手术后拍摄的射线照片显示,由于关节台阶仍然存在,骨折复位没有实现。(B) 照片显示,一个小的骨膜升降机穿过髌腱到达远端骨碎片的关节面并将其抬高,然后使用双尖骨钳闭合骨折间隙。(C) 复位手术后拍摄的射线照片证实骨折已复位。(D) 照片显示两条k线穿过裂缝,以保持骨折复位

图3.一名73岁男性患者膝盖的射线照片和照片,该患者髌骨骨折,并通过微创技术接受了手术治疗。(A) 膝关节术前X线照片的侧视图。(B) 髌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三维重建图像。(C) 切口标记的照片。(D) 采用双尖骨复位钳减少骨折移位。(E) 膝关节术后X线片的侧视图显示了良好的骨减少。(F) 膝关节术后X线片的正前方视图。(G) 手术后立即拍摄的切口照片。(H) 手术后第三个月拍摄的切口照片。

图4:一名32岁的女性患者在交通事故中髌骨骨折,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手术。(A) 髌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髌骨骨折。(B) 髌骨术前X线片的侧视图。(C) 手术后立即拍摄的切口照片。(D) 膝关节术后X线片的正前方视图。(E) 同一X线片的侧视图显示解剖复位。(F) 手术后第四个月拍摄的切口照片。

 

结论:采用微创双极入路治疗髌骨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这种双极手术入路被发现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文献来源: Lin Z,  Chen Y,  Wang H,A minimally invasive bipolar surgic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ellar fracture using the tension-band wiring technique.Front Surg 2022;9

上一篇: 案例分享|患上类风湿的她30岁就手指畸形...

下一篇: 怕冷、乏力、记忆力差,当心是这种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