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认知!13年追踪近45万人,研究揭示“肥胖致癌”被忽略的重要细节!

时间:2023-07-21 11:24: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肥胖症(通常定义为体重指数[BMI]>30 kg/m2)可增加多种常见类型癌症(如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以及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既往研究显示,全球所有癌症病例中约有5%~10%可归因于肥胖症;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超30%的食管癌和子宫内膜癌病例可归因于肥胖症。目前全球肥胖症患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肥胖症很有可能取代吸烟,成为癌症最主要的可调控风险因素。

男性和女性人群的脂肪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遗传因素对男性和女性脂肪分布也具有不同的影响。然而,既往大多数探索肥胖症相关癌症的研究并未进行性别分层分析,而这些研究中应用的人体测量指标(如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等)也并不能全面反映脂肪分布情况。

近日,肿瘤领域著名期刊Cancer Cell上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队列442519例受试者(37~73岁)的数据,分析了14种肥胖症相关性状对不同类型癌症发病风险的性别特异性影响。研究证实,除脑癌、宫颈癌和睾丸癌外,所有癌症类型都与至少一种肥胖症相关性状有关。女性人群整体脂肪含量与胆囊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最为相关;男性人群整体脂肪含量与乳腺癌、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的发病风险最为相关。

此外,脂肪含量/脂肪分布情况对两性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发病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女性腹部脂肪比例较高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但在男性中却并非如此;男性整体脂肪含量较高与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升高相关,但在女性人群中并不存在该效应。

图片

截图来源:Cancer Cell

当前这项研究基于UK Biobank队列中的受试者数据,分析了14种肥胖症相关性状对不同类型癌症发病风险的性别特异性影响。这14种肥胖症相关性状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

  • 反映脂肪含量的性状:内脏脂肪组织(VAT)体积、腰围、腿部脂肪量、体脂量、躯干脂肪量、体脂百分比、手臂脂肪量、皮下脂肪组织(SAT)体积、BMI、臀围;

  • 反映脂肪分布的性状:VAT-SAT比值(VSR)、腰臀比(针对女性,在男性中被归为脂肪含量相关性状)、校正BMI后的腰臀比(WHRadjBMI)、校正BMI后的腰围(WCadjBMI)。

男性和女性最容易胖出来的癌症分别是哪些?

平均随访13.4年的分析结果显示,除脑癌、宫颈癌和睾丸癌外,男性和女性所有癌症类型都与至少一种肥胖症相关性状有关。脂肪含量性状、脂肪分布性状与绝大多数癌症类型的发病风险有关。但也有一些是例外:男性和女性整体脂肪含量较高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此外,男性整体脂肪含量较高还与口腔癌、前列腺癌、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 对于女性人群而言,脂肪含量性状、脂肪分布性状均与胆囊癌的发病风险相关;脂肪含量性状还与甲状腺癌、妇科癌症的发病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 对于男性人群而言,脂肪含量性状、脂肪分布性状与绝大多数类型癌症的发病风险均相关;脂肪含量性状与男性甲状腺癌发病风险之间并无关联,但是脂肪分布性状与肺癌发病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女性相比,男性肥胖症相关性状与膀胱癌、胃癌、口腔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肥胖症相关性状同样影响癌症亚型发生风险

尽管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肝癌的发病风险与绝大多数肥胖症相关性状存在关联,但在男性人群中,这种关联性主要由肝细胞癌亚型驱动;而在女性人群中,这种关联主要来自于肝内胆管细胞癌亚型。

此外,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腹部脂肪比例较高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升高均呈正相关。但是与此同时,整体脂肪含量较高对癌症发病风险的影响却存在性别差异:整体脂肪含量较高与女性人群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与男性人群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总结

当前这项研究利用14种不同的评估指标对肥胖症进行描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脂肪含量较高、腹部脂肪比例较高与绝大多数类型癌症的发病风险升高相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肺癌、前列腺癌、口腔癌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此外,脂肪堆积和分布对不同类型癌症的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也存在不同。

论文强调,BMI并不能体现脂肪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BMI数值相同的两个人,身体脂肪含量和脂肪分布情况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此外,不同性别人群的脂肪分布及其潜在机制并不相同,这可能导致对下游疾病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当我们在评估肥胖症相关性状对疾病发生风险影响的时候,非常有必要考虑男女性别差异。

参考资料

[1] Mathias Rask-Andersen, Adiposity and sex-specific cancer risk, Cancer Cell (2023). DOI: 10.1016/j.ccell.2023.05.010

上一篇: 病例 | 一文了解骨化性肌炎病理诊断

下一篇: 述评|庄辉:重视丁型肝炎研究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