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kemia:RUNX1基因可能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不良预后有关

时间:2023-07-23 13:27: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儿童白血病20%,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约68%。近年来,对肿瘤驱动基因和预后之间关联的研究逐渐深入,根据驱动基因可将AML分成预后不同的风险组,而风险组别会采取差异化的治疗策略。然而,多数关于基因与预后关联的研究是在成人患者队列中开展的。儿童AML的分子生物学景观与成人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的AML的分子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展开研究。

RUNX1基因编码一个在造血干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参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既往研究发现,RUNX1基因的突变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在成人AML人群中,RUNX1突变在5-8%的较为年轻的患者人群中被发现,并且与M0 FAB亚型、正常核型和不良预后有关。由于RUNX1突变的患者具有不良预后,携带RUNX1突变的成人患者被归入高危组。相比RUNX1突变,RUNX1缺失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其对预后的影响是相对未知的。对于儿童AML,由于RUNX1突变和缺失发生率较低,因此其对预后的影响未知,也没有被纳入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中。

近日,Lucille Lew-Derivry 等研究人员在 Leukemia 上发表了题为 Prognostic impact of RUNX1 mutations and deletions in pediatr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sults from the French ELAM02 study group 的论文,为阐明RUNX1基因的改变对儿童AML预后的影响,该研究利用法国ELAM02儿童AML队列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存在RUNX1基因改变的AML患儿预后更差,需要考虑将其纳入风险分层之中。

ELAM02研究共纳入438名新发AML患儿,其中386名患儿有RUNX1基因突变情况的数据;386名患儿中,29名(8%)具有RUNX1基因的改变,其中24人为基因突变,5人为基因缺失。因为RUNX1基因突变多为功能丢失突变,所以将突变和缺失合并成一组,RUNX1功突变/缺失组,和RUNX1野生型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表1显示了RUNX1突变/缺失组和RUNX1野生型组的临床、形态学和遗传学特征。两组患儿在基线的临床特征上,如性别、年龄、白细胞数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方面,没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在形态学特征上,RUNX1突变/缺失组更多具有AML-FAB M0表型【5/29 (17%) vs 19/357 (5%), p = 0.03】,而不具有AML-FAB M5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上,RUNX1突变组具有正常核型的比例更高【10/24 (42%) vs 90/357 (25%), p = 0.09】,并且与KMT2A (11q23)重排不同时出现,也罕见与CBF异常t(8;21)(q22;q22)同时出现。因此,RUNX1突变/缺失组中69%的患儿被归入中危组。

表1 RUNX1突变/缺失组和RUNX1野生型组的临床、形态学和遗传学特征
Brown等曾分析RUNX1突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特征,发现RUNX1突变患者同时发生其他突变的概率高于队列中其余人【平均突变数2.71 vs 1.43, p < 0.001】;最常见的共突变基因是控制激酶信号转导的基因,如FLT3-ITD, NRAS, FLT3-TKD and KRAS or WT1。在ELAM02研究队列中,作者未在RUNX1患儿中发现CEBPA, NPM1, TET2, SETBP1, RAD21, CBL共突变。仅有1名患儿有可变剪接因子(Splicing Factor, SF)共突变,并且和成人AML队列不同,RUNX1突变对预后的影影响并不局限与存在SF共突变的患儿。
生存分析(图1)发现,RUNX1突变/缺失患儿的预后比RUNX1野生型患儿差,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2.5%和61.4%【HR = 2.2, p =0.00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6%和75.7%【HR = 3.3, p < 0.0001】。将RUNX1野生型患儿按照风险组进行生存分析,RUNX1突变/缺失患儿的预后依然比高危组差,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6%和66.2%。

图1 儿童AML的预后情况,根据RUNX1基因状态分层
然而对治疗反应数据的分析发现,RUNX1突变/缺失患儿 vs RUNX野生型患儿,在诱导化疗后达到CR的比例上【83% vs 92%, p = 0.17】、治疗后复发的比例上【11/29 (38%) vs 122/357 (34%), p = 0.69】,都没有统计学显著的区别。
RUNX1突变/缺失患儿的死亡原因包括:白血病 (7/17)、感染(4/17)以及移植相关的毒性(4/17)。需要更大规模的队列来解释RUNX1突变/缺失患儿具有不良预后的原因。作者推测可能是因为部分RUNX1突变的患儿具有组成型突变而非获得型/体细胞突变,原因有三:1)患儿对治疗相关毒性耐受性差,可能和种系突变导致的造血功能减低有关;2)测序显示24名患儿中有16名患儿的样本中,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检出频率高于30%,提示种系突变可能;3)6名患儿具有两个不同的RUNX1突变,符合一个突变来自种系突变,另一个来自获得性的体细胞突变。但是,本研究中,16名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检出频率高于30%的患儿中,有12名接受了关于RUNX1基因突变是否为种系突变的检测,仅有1名患儿检出种系突变。这名患儿截止文章发表时仍存活,并且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毒性副作用。
本文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儿童AML队列中描述了RUNX1基因改变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提示或许需要将RUNX1基因改变纳入高危组特征,患儿可能能从强化治疗中获益。

撰文

  

 

责编

  

上一篇: 雌激素、宫腔灌注......薄型子宫内膜...

下一篇: 一文读懂: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