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O 2023 | 肠急迫有临床意义的改善(CMI)或肠急迫缓解与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的相关性

时间:2023-03-31 14:32: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本期为您带来ECCO会议上最新报告:在中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肠急迫有临床意义的改善或肠急迫缓解与排便频率缓解和直肠出血缓解相对于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评分改善的相关性。

背  景

肠道急迫逐渐被认为是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具有重要影响的症状。但是,目前有关其与患者转归的潜在关联的信息非常有限。我们采用LUCENT-1 (NCT03518086)和LUCENT-2 (NCT03524092) 3期临床试验的数据评估了肠急迫有临床意义的改善(CMI)或肠急迫缓解与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评分的关系,同时校正了排便频率(SF)和直肠出血(RB)缓解的潜在混杂影响。

方  法

肠急迫严重程度通过肠急迫数值评定量表(UNRS)评估(0=无急迫到10=最严重的急迫程度)。肠急迫CMI定义为与基线相比UNRS下降≥3分,肠急迫缓解定义为UNRS为0或1分。计算了IBDQ评分(范围:32–224);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采用中介效应检验评估肠急迫CMI和肠急迫缓解(单独的预测因子)的直接影响与IBDQ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校正了SF缓解和RB缓解(中介)的潜在混杂效应。分析了来自LUCENT-1(N=1162)和LUCENT-2 (N=544)试验,患者接受米吉珠单抗治疗和安慰剂治疗第12周(W)和第40周(连续治疗52W)的数据。

结  果

第12W和第52W时,肠急迫缓解直接导致IBDQ总分分别改善44.8%和32.5%;RB缓解介导了22.7%和39.1%的改善效应,SF缓解介导了32.5%和28.4%的改善效应。在12周时,肠急迫缓解介导了每个IBDQ领域的副评分最大比例的改善,而在第52周时,RB缓解有更大的混杂效应(图1A)。第12周和第52周,肠急迫CMI导致了IBDQ总分分别改善70%和57.3%,RB缓解分别介导了12.8%和25.6%的改善效应,SF缓解分别介导了17.2%和17.1%的改善效应(图1B)。肠急迫CMI与第12周和第52周IBDQ的每个领域副评分改善均有最大比例的相关性。

图1. 第12周和第52周肠急迫缓解(A)和肠急迫有临床意义的改善(B)与IBDQ评分的中介效应分析

结  论

相较于RB缓解和SF缓解,IBDQ评分改善主要归因于中至重度活动性UC患者的肠急迫缓解和肠急迫CMI,特别是在12周时。这些研究发现表明,肠急迫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且重要的症状。

上一篇: 费森尤斯医疗积极响应落实“千县工程”,切...

下一篇: JNM:影响心理健康护士过渡和留职的因素


 本站广告